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非遗项目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苏州作为端午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
苏州民俗专家沈建东介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当年,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苏州古城。他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后来,夫差赐他自尽,用皮口袋装着他的尸体扔在了胥江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端午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多水有关,且远古时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极有可能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闻一多先生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故而有竞渡之事。端午的龙舟竞渡是个激荡人心的日子,清朝时候,每届端午日,苏州胥江往往“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平日里不能出门的闺秀们,也可以藉此倾城出游。
端午节家里的厅堂上要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门挂蒲剑艾鞭以避毒驱邪。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