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国的本土葡萄酒已经渐渐在国际上获得一些荣誉,在我们为中国葡萄酒举杯庆贺的同时,快速来一场中国葡萄酒产区“大阅兵”吧!
露从今夜白,酒是故乡醇
当2011年宁夏贺兰晴雪酒庄加贝兰2009年份荣获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金奖(10英镑以上系列)时,英国每日电讯报次日的头条赫然写着“为中国葡萄酒举杯”。整个葡萄酒界似乎都在为这个消息沸腾,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竞相谈论。Decanter赛事的评委主席Steven Brook当时表示:“以前我们在谈论葡萄酒生产国时,总会谈到旧世界和新世界,新世界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等国,但今天,我们可以在葡萄酒新世界生产国的名单中加入‘中国’。”加贝兰的获奖不仅改变了世人对中国葡萄酒的偏见,还激发了国人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的信心。
西出阳关有美酒
早在汉朝之前中国西域就已开始葡萄酒生产,《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所见:“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掌握精湛酿酒技术的尼雅人以尼雅酒闻名于西域诸国。据出土的祛(qū)卢文字记载,在尼雅兴盛时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已相当成熟,葡萄酒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民间百姓以葡萄酒为税收上缴国库,供王室贵族们享用。在一些木简上,还记载着当时百姓嫁女,以男方家葡萄园面积来衡量富有程度。
唐代诗人王翰就曾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来描写戎马倥偬的边塞生活。两宋时期,宁夏河套平原是党项羌民族政权割据的政治经济中心,因当地所产葡萄的品质出众,而作为礼品赠送给路过的宋朝官员。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即西夏)之后,善饮的民族对果酒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当地的葡萄种植业与葡萄酒生产的发展,元代诗人马祖常就有一首诗《灵州》记录了“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的百姓生活。
始于近代,兴于现代
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投资建设了张裕酿酒公司,并首次从西欧引进了欧洲系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开创了中国工业化酿造葡萄酒的新纪元。但直到20世纪后期,葡萄酒才真正出现在一些城市家庭的餐桌上,这个阶段,葡萄酒生产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例如,长城、张裕和王朝等。改革开放几年后,一些法国公司就已开始在中国投资葡萄园,波尔多著名酒商贝尔纳·马格雷(Bernard Magrez)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最后还是把葡萄园转卖了。
随着人们对葡萄酒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西方饮食风气的影响,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2012年)和世界第一大红葡萄酒消费国(2014年)。在如此数字之下很难相信中国的现代葡萄种植业仅有短短35年的时间。葡萄种植面积可谓与日俱增,现有超过500个酒庄(官方登记数字约为150个),年总产量约为15百万百升。许多本土酿酒师们都曾在法国学习过酿酒。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鼓励并资助寻找适合中国当地风土葡萄品种的研究。国际巨头纷纷抢滩登陆这方东方宝地,法国酩悦轩尼诗、保乐力加集团和拉菲集团都已在中国投资建设了葡萄酒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