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史源远流长,但中国酒业历史却不长。大多数酒企业都是当地的国有企业,在朱镕基总理手上开始第一轮的改革。从中国的产业来说,酒企的历史还不短,很多都是建国后建厂。
近十年来,酒行业谈文化多了,但是心照不宣,业绩需要而已,营销工具而已。如同中国多数商人对待文化人、教书先生一样,呼之即来,但中国文革后文化人、教书先生不待见,少骨气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三五年,酒行业对文化的呼吁声真切万分,也越来越响。
的确,中国酒业缺文化已久了。
这个缺,在今天面对前途渺茫,方向迷茫的时候,犹如鱼群面对大水已泄突将干凅之时,大嘴呼哈的情景。一是十分不适应;二是原来的营养无效了,而一时又找不到新良药。这个时节,原本正是酒业军阀混战、酒界精英兴奋激战二十多年后,应该修生养息,或者正是以退为进之时。
当然,中国酒业过百亿、过50亿企业寥寥,流通企业过50亿也寥寥。所谓天下未定,酒业还需十年洗牌,洗成十家、二十家大企业。竞争的门槛似高实低,竞争的壁垒要素太少。自然环境资源和地方政策依赖症还未摆脱(产地论)。当然,一个品牌带动一群人致富,所谓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影响,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文化遗传,还是酒行业的主流,是产业的普遍现状。一个茅台,带动上千个茅台;一个张裕,带动了上千个张裕。浙江的小狗经济,就是这样的产物。在浙江各地区依然保持这种现状,成为当前政府和当地经济再发展的包袱和困境。
今天谈谈酒局,不深入,也难以深入,仅供酒业人士当酒料;七论不过名七论,非七论。可以六论,也可以十二论。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以个人的视野概括为七个角度,供诸位下酒。
第一论躁气充满无常胜。
这股气不是互联网来了、020有了以后才出现的。是在央视标王时期就有的,也是伴随着酒业历史而来的。因为这个行业在20多年前开始形成的过程中,比较顺,较少受过挫折。加上中国遗留下来的喝酒文化,经销代理的合作文化,融合了中国生意场上的关系文化,导致江湖气充斥。而江湖气和急功近利的中国商道遗传的毒瘤,就衍生了躁气。在遇到挫折时,遭遇困难时,躁气随之而来。这个特点虽然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到处都是,但酒业特别盛。
近几年,互联网尤其是电商的冲击和影响,其实质是零售业的自身革新,是信息技术推动的革新。从酒产品的特性来说,今日行业的敏感反应,太过于扩大化。从欧美、日韩的历史看,酒产品的电子商务和020都有待观察。因为走得比较顺,因为躁气充满久了必然导致阴虚,所以,酒业面对电商,正如小孩子见了蚂蟥,女人见了蟑螂,都要惊恐地叫喊。
而且,这股躁气,加上喝酒文化,在干杯声中,容易顿生豪气,困难可以无视。久了,没有豪气的也似乎真有了豪气。渐渐形成一种风气,从现实到精神,是自摸的风气;形成一种假象,繁荣的、能干的、有智慧的假象,而无视真正的困难和到来的危机。以至于面对危机,要不做光头强,要不投降。中国酒业少有智慧者。所以,常胜者并不多。
第二论不缺喝酒文化,实缺酒文化。
这一点,有人绝对会高度认同。但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中国那么多酒企,讲酒文化不过百分之二三。这个说法是虚词,表明少之又少。这里不是批判酒企,是历史造成的。喝酒文化有基本的礼节,全中国通用。但各个地区习俗不一,行业浸染深的,自然见多识广,体验也深。而酒文化却不然。
其一,酒文化是大多数中国酒企做广告用的,标榜用的。其二,有一大批地区龙头,也必须化功夫挂在墙上的。全国性品牌毋庸置疑,更是做的有声有色。2007年后,各地龙头要产业化,经地方政府用力一推,大肆圈地,酒文化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更是大张旗鼓,用钱去堆,花了心思的。也是为了产业发展,用于推广和品牌传播。第三,品牌特性的赋予。一些有理想有些情怀的经理人,在过去十年间,不断地推动,影响了一些老板,也做了不少的确赋予酒品以内涵的产品,但多数不可持续,无疾而终。其四,品牌定位后的群体精神的赋予,基于时代内涵和精神的提升,便屈指可数了。其五,酒礼的挖掘,品牌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一体化战略,更是寥若星辰,甚至茫然四顾,空落落大地干干净,看不到人影。
那么,遑论酒德乎?
第三论围绕营销做品牌的落后思维。
说这个,营销总裁、品牌总监们绝对不开心。因为和茅台白金公司的合作、和商源集团的合作,以及为名庄传奇设计商业模式,我研究过大量的知名酒企官网、企业报的年度报告,发展战略和品牌计划等等。几乎所有的企业在说经营战略、品牌战略和投资发展计划,都毫无争议、不约而同地强调营销。并着重强调是为营销服务的。所谓战略,必有取舍,必有进退之道。怎么可能年年都是营收指标进呢?不同的阶段,自有不同的战略目标。难道在大布局的时候,不应该是布局为先张网为重,何来营销为重呢?
这一点,造成业界的短视,造成产业的混乱、低效和低集中度。经济指标为单一指标,为单一竞争要素,造成品牌的空架子和企业文化的空架子,以及文化的八股化和政治化。而这种思维,恰恰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的毒瘤。
第四论有战术无战略。
这点延续第三论。中国的酒企大多数是从上世纪90年度初开始兴起。一部分,是老酒厂的复兴;还有部分是纯民营的起步,但基于政策、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红利,一路高歌到本世纪20年代初的2012年。
十八大的禁酒反腐,不过是个引子;互联网的冲击,不过是个借口。遭遇红利衰退,是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制造业的共同挑战和困难,不是酒业的独家病。而缺少战略,既是中国企业的共性,也不是共性。成熟的家电业、快消品和电子产品等,已经经过了肉搏战和扫荡战。市场成熟,产业链成熟,战略也是每家每户的必备课。
而考量中国酒业未来的是战略。经营战略、品牌战略和投资战略的一体化行动,才是酒企当前最重要的命题。所有的人才战略、模式创新,营销战略,都应该围绕这个一体化而开展和实施。
(关于酒业战略,我在商源集团20年纪念书籍《共好》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