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无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聚会、宴请,亦或是重大典礼、仪式,总有同一种身影相伴,那就是酒。酒仿佛是任何场合的通行证,自由进出,如入无人之境。
今天,我们要说的酒,是战场上的酒。一杯酒,可以帮助战士缓解精神压力;一杯酒,可以将士兵暂时带回遥远的故乡;一杯酒,还可以鼓舞士气、为军壮行,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一个国家的存亡。
东西方打起仗来缺“酒”,英国甚至出动战斗机空投
在发掘被誉为“世界第8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几乎所有秦军兵俑都有个“将军肚”。据考证,这种体型是因为当时的秦军士兵每逢大战前,都要“酒壮英雄胆”,然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杀气腾腾奔赴战场。
东方如此,西方酒文化与战争的交融也不断发酵,二者的结合在二战中达到极致。比如酒被戏称为纳粹德军的“秘密武器”,英国水兵在舰上可享受定量朗姆酒配给,而美国水兵则罔顾海军禁令,偷来用作鱼雷燃料的90%高浓度乙醇,勾兑成所谓的“鱼雷果汁”解馋。
对于欧美酒商来说,战争简直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绝佳发财良机。二战爆发后,根据美国农业部命令,美国本土生产的所有啤酒,必须划拨出15%供给军队,这一数量远高于普通平民所能获得的啤酒配给。而且,许多美国啤酒罐还涂上了草绿色的伪装色,以防地面部队在敌军空中侦察时暴露目标。
而在英国,1942年7月,啤酒厂商们成立了“啤酒军队”委员会,开始以行业联盟的形式为战场上的盟国军队大量提供啤酒,甚至在禁酒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见钱眼开的酒商们都能定期送去大量啤酒,毕竟数十万盟军士兵正在这里战斗,暴利之下必有勇夫嘛。
不过,由于战场环境条件严苛,如何向前线运酒成了大问题,但这可难不住嗜酒如命的军人们。除了正常的车运、人背、马驮,大兵们还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异的运输方法。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刚占领滩头,头顶上的运输机便将特制啤酒桶丢了下来,甚至连飞机的副油箱都装满啤酒。据说盟军士兵非常爱喝空投的啤酒,因为啤酒经过1万英尺高空飞行,严寒带来的冷冻效果使啤酒口感更佳。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