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以下简称“CMB大奖赛”)成立以来,已经陪伴了消费者24年,对于即将到来的第25届CMB大奖赛,承载了消费者太多的期待。与以往24届大赛不同的是,本届大赛首次走出欧洲,落地中国北京海淀。
大赛将有哪些“中国风”融入其中,大赛为何走出欧洲来到中国?关于2018(北京·海淀)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有太多的亮点和特色值得我们去挖掘。
4月18日,2018(北京·海淀)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赛前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的玛雅小岛举办。这天,CMB大奖赛组委会总经理托马斯·坎斯通罗博显得非常兴奋,因为本次大奖赛实现了太多历史性的突破。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CMB’s history that the top wine competition leaves its birthplace, Europe, staging in Haidian, Beijing, China.
What kind of “Chinese style” could be found in 25th CMB? Why does the top wine competition choose China? There are too many wonderful mo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Beijing, which are waiting to be explored.
CMB落户中国,天时地利人和
CMB大赛历史悠久,素有世界酒界“奥斯卡”之称,对于CMB组委会成员而言,荣誉代表过去,却不会被尘封在未来的盒子中。
谈及CMB的发展,托马斯告诉《华夏酒报》记者,CMB大赛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在比利时,起初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性的组织。“比利时位于欧洲西部,国土面积不大,这也决定了CMB创始之初规模不大。经过几年的发展,CMB离开比利时,大赛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范围也有所扩大。”
可以说,CMB走出比利时的那一刻,成为世界葡萄酒评比的重要拐点。托马斯表示,所谓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不仅仅体现在更换大赛选址上,它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增长,一方面,从参赛酒品的数量和产地上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赛事评委的人数以及参赛国家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对于CMB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转折点,从区域型赛事逐步转变为国际性的赛事,托马斯指出,这个国际性也仅仅局限于欧洲境内。
早在2017年第25届大赛会址的选择上,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猜测。托马斯却说:“今年最大的突破就是CMB大赛迎来了亚洲首秀,也是第一次来到亚洲,打破了欧洲的边界。”
对于CMB大赛为何落户中国海淀,托马斯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他笑言:“其实对于市场的机会我们已经洞察很久了,但是举办赛事还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好的市场条件下我们还遇到了非常好的中方团队,有这样的契机,我们当然愿意抓住契机变成现实,让亚洲消费者也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品牌,而不是只在欧州境内。而且从评委团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来到中国也是非常惊喜和期待的。其实这届展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不仅是物理性质的挑战,更是文化方面的挑战,但是也很有意思。对于评委团来讲,以前都是很舒适地与欧洲同行在交流,第一次来到亚洲,团队的磨合、文化的碰撞和学习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
今年CMB大赛传播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听”,因为美酒会说话,帮消费者听懂美酒的话。今年CMB来到中国海淀,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中国葡萄酒发展多年,近年来在世界级大赛中更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无论是传统的烟台产区还是新兴的宁夏、新疆等产区,都慢慢在世界葡萄酒的市场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用托马斯的话说就是:“从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来看,无论是种植还是酿造,都已经非常成熟。”
筹备稳中有序,科技助力CMB大赛
“从2006年的第13届CMB大赛开始,我们就在欧洲各个国家间开始巡回比赛。”在托马斯看来,本届CMB大赛落户海淀对于组委会而言绝对是个重大的挑战。
如今CMB大赛举办在即,对于赛事的筹备情况,托马斯表示:“在欧洲举办大赛,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风俗都是可控的,但亚洲不是。不过这次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及中方合作伙伴的完美筹备,让我们的赛事稳中有序。”
本届CMB大赛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科技,这与大赛举办地海淀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海淀作为“中国硅谷”,高校云集、人才荟萃,是中国高精尖技术发展的心脏。托马斯告诉记者,本届赛事与之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科技。以往的打分表都是纸质的,但在本届大赛中将第一次通过相关设备进行电子打分。这种打分技术由小米及CMB组委会的技术部共同研发,为了使打分器可以更加精准地运营,双方IT成员通过多次对接,目前已经通过测试。据托马斯介绍:“大家对这套打分系统反响非常很好。”
在以往的其他赛事中,电子打分技术也曾投入使用过,但样品数量大多很小,最多的成功应用也仅在500~600瓶样品中。但本届大赛样品数量超过9000瓶,包括信息录入、样品分发、打分、核算等多个流程,这对于打分系统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
对此,托马斯却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在奥地利举行的长相思大赛中就运用到了这套系统,75个评委对1000多个样品进行了打分。这次赛事对于我们的电子打分系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当然从各方的反馈来看,这套系统非常实用。最开始很多评委还在担心是否会不适应,但现在看来这些疑虑都是多余的。这套系统在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让评委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品酒上。”
此外,托马斯对于这套系统的未来还有着更多的期待,“我对这个设计还有一个设想,如果这套系统可以成功地在赛事中应用,那么以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这套系统,让消费者通过这套系统对自己喝过的酒进行打分。”
历届大赛之最,共谋行业发展
在赛前发布会上,托马斯公布了一组数据,这对于历届CMB大赛而言,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首先在参赛样品数量上,本届堪称大奖赛历史之最:评委团将在3天的赛事评比中品鉴来自50余个国家的9180多款样品。这个数字正好是1994年大奖赛创办之初参赛酒款的10倍。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