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酿啤酒比青岛、燕京等工业啤酒一般要贵上八九倍,但它在北京的受欢迎程度不但没减弱,反而逐年飙升。
北京人为什么爱上精酿啤酒?中国酿造的精酿啤酒有什么“中国特色”?精酿啤酒有朝一日会取代工业啤酒吗?
“精酿啤酒圈子里的很多人,也都喜欢喝红酒、单一麦芽威士忌、手冲咖啡,喜欢玩运动,例如健身、跑马拉松、极限骑行。这是中国消费观念在改变的现象。”
影视管理人员刘奡去年初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精酿啤酒(craft beer),10多种口味的啤酒,让她发现啤酒原来也可以“玩”出那么多种可能性。
刘奡告诉,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而精酿啤酒越来越受欢迎,反映的是消费文化的提升。
精酿受欢迎反映中国人生活方式多元
去年6月在北京一个胡同里开设“北平机器”酒吧的李威,同样认为精酿啤酒的普及化,与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普遍提高相关。
他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追求更丰富的选择、不再趋同。这样更个性化的一个最突出表现,就是精酿啤酒。”
李威也是北京自酿啤酒协会会长。协会于2012年创办,目的是为啤酒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分享酿酒知识的空间。
精酿吧增幅惊人
据李威估计,北京前年开了10家精酿啤酒餐厅和酒吧,而到了去年,新酒吧的数量倍增至50家,增幅和市场潜力惊人。
目前北京精酿啤酒圈中,较成熟的品牌包括大跃啤酒、悠航、牛啤堂、熊猫、箭厂和京A等。
据业者和酒客观察,在中国喝精酿啤酒的人越来越多,当中在地人的比例也持续增加。
来自美国的京A精酿啤酒老板艾理善(Alex Acker)说:“我们刚开始营业时,近八成的顾客是外国人。但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中国人已经占我们顾客群的一半。”
艾理善和加拿大籍华裔朋友李善邦都是啤酒爱好者,两人在北京长期工作,四年前开始在家酿酒,并于2013年在三里屯一带开设The Big Smoke精酿啤酒酒坊兼餐厅。两人翌年乘胜追击,开了京A酒吧。
李善邦说,中国人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一样,都爱好高品质的产品。他说:“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外国旅游或生活,他们接触手工酿造、新鲜、独特的精酿啤酒后,也希望在国内找到类似的啤酒。”
大跃啤酒老板高泰山(Carl Setzer)则告诉本报,中国消费者并不是贪一时新鲜才喝精酿啤酒的。他说:“大多数顾客来了我们酒吧后,会一直再回来,甚至带朋友来尝试精酿啤酒。他们是真的喜欢上这种啤酒了。”
高泰山来自美国,最初来北京是从事IT行业,业余爱好在家酿酒。没想到,他自酿的几种口味在朋友群中反应出乎意料地好,于是在2010年踏出第一步,在南锣鼓巷附近开设了大跃啤酒,当时这是中国北方第一家精酿啤酒厂。
酿酒爱好者倍增 精酿文化落地生根
李威指出,除了普通消费者,中国的酿酒爱好者也出现了倍增的趋势,反映了精酿啤酒文化正在中国落地生根。
他任会长的自酿啤酒协会最初成立时只有10名成员,其中只有一人是中国人。目前,会员人数已飙升至600人,中国人占了多数。
会员符欣(29岁,酒吧老板)说:“我的酒吧卖的都是进口瓶装精酿啤酒,我总觉得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力,所以来学自酿啤酒。
“我希望通过在酒里添加奶油、香草、桂花等材料,酿造出属于我自己的啤酒。”
自酿推动精酿啤酒市场
李威说,越来越多自酿啤酒爱好者转战商业酿造,影响和改变了北京甚至是中国的啤酒版图,推动了中国精酿啤酒运动的发展。
不过高泰山提醒,精酿啤酒的价格比一般工业啤酒贵很多,因此不太可能取代工业啤酒在中国的地位。
他说:“虽然中国的中产阶级协助捧红和支撑精酿啤酒的发展,但仍有大部分中国民众认为精酿啤酒太贵。一杯40元(人民币,下同,约8.22新元)的啤酒,他们能买上四天的食物或15瓶工业啤酒,他们根本不会想喝精酿啤酒。”
李威则强调,工业啤酒和精酿啤酒并不是对立的。他说:“工业啤酒更适合大口饮酒和解渴,它依然会是主流;精酿啤酒主攻个性化市场,两者只是方向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精酿啤酒年产量不能超过600万桶
和青岛、燕京等传统工业拉格啤酒(lager)不同,精酿啤酒强调创新、独立的个性,酿酒师可发挥想象力,为每一款啤酒酿造出与众不同的口感。
但根据美国酿酒者协会的正式定义,精酿啤酒厂必须是独立经营的,不依附于大企业集团;其年产量也不能超过600万桶;并且要以正宗方式酿酒,不使用任何人工味道添加剂。
李威说:“这是很尴尬的定义。599万桶和601万桶,有本质的区别吗?再说,美国的鹅岛酒厂被大企业百威收购了,但它的品质还是那么好、种类还是那么丰富,它从此就不算是精酿啤酒了吗?”
李威把精酿啤酒比喻为摇滚乐,“不是有了贝斯(bass)或者声音很响就是摇滚乐”。他说:“那条线在哪儿?在每个人心里。我认为,精酿啤酒是个概念,而不是个定义。”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