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进行低端产品的开发这一市场动作是进口商和运营商适应消费趋势的一种必然,是一种符合市场经营逻辑的行为,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经营思考,仅仅随波逐流,开发低端产品线进行市场竞争,是一种浑水摸鱼的投机,也就是在行业发展继续趋好的形势下,做成一单是一单,能赚一笔是一笔。当底价产品完全趋向价格竞争时,这种行业中的投机商会大批死去。
今年上半年海关数据网发布2016半年度进口葡萄酒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瓶装葡萄酒进口额达到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从数据来看,进口酒在经过过去3年的深度调整后,渠道库存消化大半,公款消费泡沫破灭,大众消费的崛起带来了进口葡萄酒的强劲复苏和增长。但笔者在区域市场和很多经销商朋友沟通交流中发现,市场形势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依然骨感,原因在于多数经销商和终端商都是在低价产品(100元以下)和腰部产品(100-200元)进行发力,产品利润相对过去操作高价位产品时有着非常大的下降,但整体销量规模并没有达到预期。也就是说销售量的提升不足以弥补高端酒销量下跌时带来的利润规模。
那么作为一个葡萄酒进口商或者运营商,面对激烈的餐酒大战,面对惨烈的竞争形式,该如何去布局?餐酒的竞争又会向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演进。笔者结合自身对行业的理解及实操经验,抛砖引玉,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进口葡萄酒价格“逆向”发展是理性回归
逆向是指对比我国酒水行业的发展,不仅仅白酒,包括国产葡萄酒都是经历了一个从低价位逐渐向高价位演变的过程,虽然今天都是全系列、全价位的覆盖,但他们在终端的表现价都是市场发展逐渐提高的一个渐变趋势。而进口葡萄酒刚刚相反,在2006-2012年进口酒的”黄金时代“,主流的销量都是来自于200元以上甚至更高的高价位产品,而今天面对持续消费升级的时候,进口酒的着力点却下降到了餐酒的竞争,仔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这种造成这种进口酒”逆向“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进口葡萄酒是一种舶来品地位遇到中国的酒文化及面子文化,带来的是越高越好卖的阶段性“非理性”繁荣。
过去消费者一直有一种观点,”西方的月亮比较圆“,进口酒比国产酒要好,价格更高也就非常的合理。面对这样的消费思维商家在定价上肯定定高价,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其实,直到今天你在市场上依然可以遇到很多这样的消费者,去年春节笔者寄回老家5箱拉维之星珍藏赤霞珠,姐姐的一个教师同事想要购买,问多少钱。我姐问我多少钱可以卖给她,我说你要想少挣点就报90元一瓶。当哪个同事听到这个价格后,以非常惊讶的表情反问了一句“这么便宜,是真的法国原瓶进口的吗?”
而我们的酒文化是把酒当成一种媒介,一种情感的粘合剂,无酒不成席,宴请和送礼都要用酒,酒桌上或者送礼用酒都必须用高价的酒,这是一种面子,这才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体现我们的情谊,也就是价格成为一种我们对情谊是否重视的尺度和标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就是对过去消费心理的真实表达。
其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定价的不透明,与消费者”价高质才好“的消费预期产生叠加反应,造成进口酒定价非常高。
前些年的时候,消费者接触到进口酒的渠道并不多,进口酒还是一种相对稀缺的产品。进口酒的消费整体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面进行的。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任何一个产品或者任何一个行业,信息越不透明,消费环境越封闭,消费便会越感性,越容易定高价。
而今天,不仅仅做酒的人多了,消费者的接触面广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出国旅游,也了解了国外酒水的基本信息,消费越来越回归理性。
其三,政商务的引领性消费造成价格越高越流行。
2013年之前的进口葡萄酒呈现的繁荣景象,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景象,公款消费支撑起了酒水产品的价格虚高,一旦外部环境变化,这种虚高的价格便会被”腰斩“,从2012年新政府上台,整个酒水行业的发展变化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事实。
因此,今天价格的回归,尤其是低价位酒的竞争其实一种市场的自行调整,消费趋向理性也是一个行业逐步成熟的标志,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企业真正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
对于进口葡萄酒价格”逆向“发展路径的思考,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的问题,也是一个思考视角的问题。我花篇幅分析这个问题,其实是希望做酒水的朋友明白过去进口酒发展的环境基础已经坍塌,并在重构,做好进口葡萄酒需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对行业发展到今天,众多进口酒商在餐酒领域进行发力,开发低价位产品或者降价出货这一现象的思考,并看到餐酒竞争发展的趋势:
趋势一,价格战是当下及未来三年进口葡萄酒竞争的一个主流,它将加剧行业竞争,淘汰落后和投机企业,实现“剩者为王”;
趋势二,欧餐酒一定会成为餐酒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欧餐酒放量的有的是策略,有的是投机;
趋势三,随着竞争的加剧,强者恒强,赢家通吃,行业会走向聚焦和集中,三至五年的时间内,中低价位产品中应该会出现品牌和销量双丰收的大单品;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