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国产葡萄酒存在诸如品种单一、品质雷同,葡萄品种酿酒品质区域风格个性、产品品牌企业特点不突出,供给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从葡萄种植、酿酒生产、品牌建设、政府产业政策等方面分析有如下主要原因:酿酒葡萄原料品种、品质、生产成本与国际上酒葡萄酒新旧世界国际相比均存在劣势地位;酿酒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与国际上酒葡萄酒新旧世界国际相比存在差距;企业对差异化品牌战略和个性化产品品牌塑造关注度不够;政府层面对葡萄酒产区优势、特色酿酒葡萄品种培育支持力度不够,或者不够精准;国家、产区品牌塑造乏力,对企业产品品牌塑造贡献小;产业层面相关支持因素(科技、教育、机械设备、辅料等)创新能力基础薄弱;企业层面对“大师级”人才缺乏。山东葡萄酒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1)酿酒葡萄原料生产成本较高,葡萄酒产品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一是资源性成本较高。山东人均土地面积少,葡萄生产用地成本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葡萄酒生产用工成本提高。二是气候因素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山东气候雨热同季,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本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防御成本增加;内陆地区冬季需要埋土防寒,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葡萄酒产业国际化程度高,葡萄酒生产受国际影响大,进口葡萄原酒价格偏低,企业栽培酿酒葡萄积极性不高,种植酿酒葡萄投入不足。
(2)葡萄酒产品产区风格特征不突出,产品结构仍不合理。
葡萄酒产区划分及立地条件研究工作滞后;葡萄品种老化,葡萄酒酵母菌种单一,对葡萄新品种选育、品种区域适应性及酵母菌新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区产地风格特征不突出,能与国际着名产区标志性品种酒相抗衡的产品,尚未凸显出来,有一定规模的原产地单品种葡萄酒除蛇龙珠、贵人香、霞多丽等特点较突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外,其他风格特征突出的如小芒森、马瑟兰等种植规模较小,多品种混酿葡萄酒鲜有能与国际名酒品质抗衡的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从产品结构看,虽然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效改善,但干型酒比重仍然过大,品质风格雷同并没有根本解决。起泡酒、半甜酒、加香葡萄酒、大众餐酒等适口、适宜年轻人消费、农村市场消费的产品比重还较小。
(3)品牌建设滞后,自主品牌消费信心不足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葡萄酒市场兼有品牌寡占与竞争特点,市场集中度较高,但有大量的新企业进入,垄断势力与竞争企业并存。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对消费购买意向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在产品品牌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对具有较强企业品牌的购买意向更为显着。这要求强势企业品牌应在产品品牌方面提高关注度;弱势或新进入企业应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塑造产品品牌。作为聚焦核心受众(消费者)、架起生产与消费桥梁、充分表现葡萄酒产品品质个性的产品品牌,对多数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一个盲区。这也说明多数企业对产品品牌塑造的关注度还不高。国家、产区特色优势品种品牌尚未形成,产品品牌塑造公共资源缺乏。
(4)高层次专业技能和经营人才不足。
葡萄栽培与葡萄酿酒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强,企业对人才培训、培养投入不足。
(5)葡萄酒产业政策导向不明显。
葡萄酒产业集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与葡萄资源综合利用、葡萄酒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产业链长,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葡萄酒产业是山东优势特色产业,相对其他农业特色产业,葡萄酒产业(葡萄栽培、葡萄酿酒、葡萄资源综合利用、葡萄酒文化旅游)政策导向不明、支持措施乏力。
针对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形式和山东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总体思路
立足山东葡萄酒、果露酒、黄酒产业实际,认真贯彻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三次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决定、企业主体、政府支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作用,依靠创新驱动,以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为主线,以产品结构调整(增品种、提品质)为主题,以增强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葡萄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酿酒生产信息化融合,葡萄酒等饮料酒产品品质提升、风格特征凸显,消费文化和营销模式创新,集成社会资源,保持山东葡萄酒产业全国领先水平。
(二)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是农业大省,发展葡萄酒产业依然是山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之一。丘陵和山地约占山东版图的百分之三十五,不适宜其它农作物生产,这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供了自然资源。从近些年潍坊、济南、泰安、日照等利用山地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实践看,也证明是可行的。从目前山东葡萄酒产业规模、产区与企业分布、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现状看,葡萄酒产业发展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借鉴中外葡萄酒生产经营方式成功的经验,发展葡萄酒庄园及庄园集群,提高山东酒庄酒总体生产规模,并推进葡萄资源综合利用,延伸葡萄产业链条,创新葡萄酒庄园文化旅游,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综合收益,是实现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山东目前仅有七十余家葡萄酒庄园,占葡萄酒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说明转变葡萄酒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对从事“工厂式”经营的葡萄酒企业,建议考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设自己的葡萄酒庄园。近几年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进入葡萄酒产业的企业增多,政府应从制度层面降低葡萄酒庄园市场准入门槛,支持、引导企业投资葡萄酒庄园,是促进葡萄酒产业转方式的重要措施。从酒庄经营的角度,建议准备投资葡萄酒的企业在城市近郊选择适宜酿酒葡萄栽培的小环境,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建设特色葡萄酒庄园,生产具有地区特色的酒庄酒。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