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酒业厂区
7月11日,深圳前海班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收购协议,前海公司出资近5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太白酒业公司。
这已经是“太白酒”的二番易手,而华泽集团则在控股太白7年后,全身而退。此前其通过并购区域酒企图谋布局全国,这次的交易更像是一次资本腾挪。
文化难融,经营不易?
太白二番易手,华泽集团究竟因何于此时退出?无论是太白酒业和华泽,或是其他旁观者,一个最常被提及的理由就是,文化难融、经营不易。
2009年7月,华泽集团出资9498.6万元,控股太白酒业51%的股权。华泽集团由此实现对西北市场的布局。华泽相关负责人承诺,会投入3亿元以用于提振太白酒业,计划在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但很显然,这个销售目标最终并未实现。
陕西太白酒业销售公司总经理胡耿栋将此归结为文化不相融,“从合作近6年的运行情况看,太白酒业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有效促进了太白酒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相互之间文化差异大、磨合时间过长等问题,尤其是2012年,国家大环境和政策发生变化后,太白酒销售出现大幅度下滑,企业连续亏损。”
“对于太白酒业,华泽可谓尽心尽力,加上买企业,华泽前前后后投入高达3个亿;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华泽文化与太白酒业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度融合”, 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双方文化难融,一个可见的事实是,华泽曾派出多位高管进驻太白酒业,但仍难以提升销售。有亲近华泽者评价称,在人事变动上华泽曾受到很大阻力,对企业推行的很多改革无法很好实现。因此,华泽集团的入主并未能够实现互补,相反增加了企业内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华泽一直没有实现全资控股,有知情者称,太白内部股东派系不和,且职业经理人的考核制度不合适,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但也有熟知太白酒业运作情况的业内人士称,尽管并未实现全资控股,但作为控股方,华泽集团已经全面掌控了太白酒业的人事权、财权、运营权。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华泽入主并接掌太白酒业之后,并未实现太白酒销售的增长。2011年底,华致酒行连锁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招股说明书曾披露,太白酒在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51亿元、1.53亿、7962万元。
2012年酒业遭遇消费危机后,华泽面对的太白经营危机更加沉重。据称,“吴向东为此徘徊已久”,最终下定决心转让太白。控股7年,一朝决定撒手或许殊为不易。
出售太白实为无奈?
华泽在资本市场上的腾挪,让部分旁观者坚信,出售太白酒业与其上市图谋有关。而在其资本大计里,太白酒业目前正在扮演着不良资产的角色。
有业内人士认为,华泽集团旗下酒业品牌战线过长,此番出售太白酒业股权,有着收缩战线、整合旗下品牌的考量。
资料显示,目前华泽集团旗下共拥有13个白酒品牌、2个红酒品牌和1个保健酒品牌,其中,大部分都是经由收购而来。其中包括云南香格里拉酒业、湖南湘窖酒业、安徽临水酒业、山东今缘春酒业等,多年来华泽集团一方面布局不同区域市场,另一方面为上市做准备。2011年底,华致酒行谋求上市,但折戟IPO。
与华泽谋求上市相对应的,则是部分收购来的酒企经营不佳,未达致预期目标。
太白酒业在2007年销售收入曾达到顶峰3.73亿元。华泽集团接手后,其业绩未出现大幅增长,且与巅峰时刻相比,处于下滑状态。
在连续派出多位职业经理人均无法改善销售的情况下,华泽萌生退意。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2014年曾对媒体表示,“有些酒厂也很困难,未来搞不好的也要卖掉”。
有营销专家分析,在华泽集团所持有的区域白酒企业中,既有盈利企业,也有类似于太白这样的亏损企业,通过分级管理,进行不良资产剥离,或为理性之举。
资本腾挪?
若华泽集团志在上市,那么出售太白酒业之举,就可以解释为资本腾挪以及更大的经营目标。
出售太白酒业或许是华泽集团旗下中小型酒厂挂牌转让的开端——有业内人士认为,吴向东每次的战略布局都很准确,白酒越来越向规模化、品牌化集中,未来一定是规模化全国化的企业来占领本地市场,中小型酒企已经越来越没有机会。
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几年的调整,白酒行业已经处于L型底部区域,迎来了并购的合适时机。
吴向东称,旗下不少经销商也在跃跃欲试,有意一起联合参加五粮液和茅台的混改。“如果有机会,并且定价合理,我们(华泽)也很愿意参股。”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