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酒”和“吴酒”的诞生,对酒业而言具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思想
目前,酒业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市场难做、需求难扩、成本难降、库存难减、杠杆难缩、价格难保,是许多酒企的共同感受。甚至有人放言:酒类已是夕阳产业。
但近日却有媒体报道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中国游客被称为“行走的钱包”,财富品质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2万多个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也就是说,中国人近八成的奢侈品消费是“海外淘货”的。
上述情况说明在供给侧我们产生了许多没有需求的产能,而在国内和国际有特定需求的供给我们又不能提供。这就警示酒业:如果不能向消费者供给性价比最优的产品,潜在的需求就不易变成现实的需求,现实的需求也不易变成有效的需求,而国内的需求却可能异化为国外的需求。总之,市场并非没有、需求并非不在,关键是我们能否踩准市场的点、摸准需求的脉。
这种“危”和“机”的辩证关系被一些业外人士所明了,他们逆势而行进军酒业。“褚酒”和“吴酒”的诞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褚时健先生作为“烟草大王”历经坎坷,面对大起大落,他和夫人马静芬老年创业,打造了闻名全国的“褚橙”帝国。今天84岁的马静芬又试水酒业,这种藐视困苦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令人感佩。吴晓波作为知名财经作家,他和廖厂长的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不满足于爬格子、发宏论,而是跨界卖酒,其冒险尝鲜的举动也令人赞叹。
刚刚去世的著名词作家阎肃先生曾为电视剧《西游记》谱写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一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场“褚酒”、“吴酒”的风暴蓄势待发,它告诉酒业: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思想。
有业内人士在评论“褚酒”时说:“面对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褚酒庄园在研发、生产、流通等方面建立起了一流的团队;我相信褚酒一定会为云南酒业增添一股强劲的驱动力和发展力”。
“专而精”和“大而强”可以并存不悖
据媒体报道:1月30日,褚酒公司在云南玉溪宣布开业,产品为云南特色的小曲清香型纯高粱酒。马静芬表示,褚酒庄园与褚橙庄园一脉相承,“做优、做特、做精、做强”,将褚酒产品打造成为云南原生态白酒典范。而定价128元/瓶的褚酒,第一批上市已被抢购一空。
有媒体介绍:2015年6月,5000瓶吴酒初次上线,在33小时内售罄。吴晓波称之为“人格化社群在商业尝试中的一个小小的胜利”,并分析,在吴晓波频道这样的小众型公号中推广商品,必须有清晰、专享的产品特征。同年10月,吴晓波频道发起预订贺年版吴酒的活动,3天时间预订了22000多瓶,而“美好的店”的首个版本也在此时“悄咪咪开张了。”这两次吴酒售卖都具有场景化、定制化的特点,这也是团队摸索出的玩转社群电商的有效法门。在这之外,简单包装版、定价159元的吴酒也开始了日常销售,并且把渠道铺到了本来生活网、酒仙网等电商平台。未来,吴酒还会推出酒味偏甜、针对女性用户的产品。
“褚酒”和“吴酒”的横空出世都是从“小而专”现身的,“做特、做精”和“场景化、定制化”是其特色。对热衷于“大而强”的许多酒企来说,这不啻是一缕清风。
国内外的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完全可以同“大而强”、“大而全”的企业共生共存共荣,因为前者针对的是“小众市场”,满足的是“特殊需求”;后者针对的是“大众市场”,满足的是“普通需求”。通俗地说,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各的乘客,缺一不可。
“名人效应”和“品类品牌”能够有机融合
有媒体披露:褚时健更多专注于褚橙的种植。被称为“励志橙”的褚橙销售规模已上亿,有公开数据显示,“褚橙”2014年的销售额达到1.2亿元,净利润为4000万元左右。应该说,这是名人与名牌融合的成功之作。“褚酒”的推出,无疑是这一思路的延伸。
当公众号粉丝数接近100万时,很多粉丝在后台为吴晓波频道的未来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团队也知道自己走到了一个路口,打算做实物类产品的在线零售,怎么才能找到自己心理过关的好产品?吴晓波租下的千岛湖半岛出产的杨梅,被酿成杨梅酒,以“吴酒”之名亮相了。“吴酒一开始是人格化品牌,现在成了独立的酒水品牌”。
名人与品牌相融合而形成人格化品牌,由人及物又由物及人,在联想中实现了名人效应与品牌效应的共同升华,真是妙哉!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