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的大变局正在发生,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四川和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区域仍然保持着整体领先的地位,而以黄淮名酒带为代表的北方区域,则表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二者之间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势。而在区域市场内部,这种洗牌、重构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势力上位,不仅打破了既有的排名格局,更给区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多年以来,鲁酒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全国化市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走下神坛,鲁酒的发展成就主要建立在精耕省内市场的基础上,虽在省外市场偶露峥嵘,但整体表现欠佳,这也限制了鲁酒进一步的壮大发展。而在行业调整期的影响下,鲁酒内部格局有所改变,花冠由当年的二线梯队,成长为鲁酒领军企业之一,这种改变对于鲁酒的更深层意义则在于,其开启了全国化发展的新通道。
引人关注的花冠“现象”
在山东酒水行业,花冠已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一方面是花冠强有力的增长势头。从历史来看,花冠在底蕴厚重的鲁酒品牌集群中并不占优势,即便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鲁酒红遍全国市场,花冠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酒企。而花冠的发展起点,恰恰是鲁酒由盛转衰的节点上,1998年,原山东省花冠酒厂改制成为山东花冠酒业有限公司,企业机制的重建为花冠提供了初期发展动力,企业发展形势向好,在本地市场打下了坚固根基,在鲁酒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稳步提升。
2012年,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从一线名酒到区域品牌,纷纷感到了彻骨寒意,而这却成为花冠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通过向省内市场的渗透扩张,花冠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渐跻身到鲁酒第一阵营当中。以2014年为例,在这一年,几家名酒企业甚至出现断崖式的业绩下滑,而大多数区域酒企也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有的业绩出现负增长,有的业绩增长只有个位数水平,令人惊讶的是,花冠集团在当年仍实现了25%的销售增长。事实上,在今年前7个月,花冠销售增长幅度同样高于20%,凭借这种弯道超车的强劲节奏,花冠已非常接近鲁酒领头羊的位置。
花冠“现象”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其打破常规的增长方式。山东白酒市场长期呈现“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形势,各酒企均把本地市场打造得固若金汤,占有率极高,作为外来者,哪怕想在县级市场分一杯羹也绝非易事。这种特殊情况也决定了鲁酒企业特有的增长方式,即以本地市场的深度发展为主,而向周边外围市场的广度发展较少。其实这种增长方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鲁酒企业也普遍意识到这一点,但却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直至近两年,花冠按照“边布局,边发展,边突破”的思路,实现了对山东省内市场的初期战略占位,并循序推进全省化发展,对于鲁酒而言,这种新的增长方式非常难得。
在深度占领菏泽本地市场的基础上,花冠先后打造了济宁、日照等优质市场,而对省会济南,也已形成合围态势,市场增长趋势良好。而在今、明两年内,花冠还将进一步开拓省内市场,达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省内市场布局,为今后走出山东,省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市场外延发展之外,花冠的产业布局也有别于鲁酒传统方式,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花冠集团现拥有花冠酿酒股份、山东御思酒业、山东国花酒业和江苏大风歌酒业等四家专业白酒生产企业,储酒总量达6.7万吨,拥有酿酒窖池6000个,年产优质粮食酒2万多吨。像这样的整合式发展,迅速增强企业实力和规模,甚至战略落子于外省市场,这在鲁酒行业也是不多见的。
可以预见的是,花冠“现象”仍将延续下去,而且有更多的亮点表现。花冠集团董事长刘念波表示,花冠集团将逐步实现“平台化”的转型发展,由集团平台为所有产品、品牌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将原有的大区事业部调整为品牌公司制,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路,每个品牌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彼此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多重关系,花冠集团则扮演服务者、孵化器的角色。如刘念波所言,此前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在为花冠集团平台聚集能量,将之作为一个平台,更有助于系列品牌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花冠的另一新锐理念则是“作品化”。在2015中华储酒文化节暨第十四届花冠集团“九九”储酒节期间,冠群芳作品酒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对于“作品酒”的定义,刘念波认为这是酿酒理念升华的产物,是质量管理、企业文化、大师技艺、工匠精神、价值追求的集大成者。而“作品化”理念也将导入花冠的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中,“比如我们开发某一个市场,或执行某次市场活动,都应视之为作品,”刘念波说,从产品概念的作品化提出,到集团运营的作品化升华,将使花冠的发展更有质量。
为什么是花冠?
山东是白酒生产和消费的大省,鲁酒也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生产水平还是文化积累,都具有很强实力。在这样一个强势群体中,为什么是花冠充分把握了市场调整的机遇,取得突出的发展成就和行业地位,在花冠“现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花冠“特质”?
回顾花冠在近三年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为其增长找到很多原因,比如产品的升级打造、营销的创新提升等,但是在行业调整的背景下,大部分酒企在上述方面都有所行动。相比于这些共性的调整举措,花冠对企业结构与机制的创新建设,或许更具启发意义。
刘念波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某项专利技术,也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一优势,“而是取决于整个价值链的领先,在供、产、销、人力资源等所有环节都比别人好一点,这样才算具备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种认识,自白酒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来,花冠对组织架构做出了很大调整,以强化企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通过调整,花冠集团成立了9个一级部门,分别是营销公司、销售公司、供应公司、审计督察、结算核算中心、御思、国花、花冠和计划调度中心,由这9个部门负责整个集团运行。同时,花冠还对价值链上的6个节点进行了重点把控,使生产制造、供应、营销、销售、研发和监督服务成为6个完整、有力的功能板块。这种组织架构的重建,一方面优化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同时使各个职能环节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坚实保障。
有了优越的组织制度,还离不开人的执行能力。为了确保团队的成长性和领先性,花冠将学习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严格、完善的学习制度,而且学习范围不仅限于花冠集团内部,还带动代理商一起学习。
如每个月固定举办一次的花冠大讲堂,专门聘请知名院校的专家教师,对代理商和销售公司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提升团队销售技能,同时还有固定的考试制度,确保销售团队的学习成效。
如花冠销售公司建立的“销售知识管理领导小组”,这个小组一方面是总结历史经验,把花冠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优秀理念和措施归纳起来,提供给公司和代理商学习借鉴,一方面发现收集近期市场上、行业内的有益素材,在团队内进行分享。这种销售知识管理贯穿于花冠的整个市场销售体系,即便是代理商的业务员,也要接受这种持续的“武装”。
调整组织框架,时刻保持学习,这两件事的短期效果,也许不如推新品、换广告那么引人瞩目,但难度却要大得多,对企业的长远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正如一个武林高手,当他打通任督二脉,内在修为达到极高境界,在此之后,同样的招数出自其手,威力便数倍于人。这恰好可以回答“为什么是花冠”的问题。
花冠崛起,对于鲁酒意味着什么?
今年8月,中国黄淮名酒发展联盟在花冠集团成立,由花冠担任首届轮值主席单位,10月,中国白酒(齐鲁)研究院暨中国白酒大师工作站在花冠奠基。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洞察花冠未来的发展预期。
刘念波表示,目前花冠 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市场地位与品牌地位的不匹配,尽管花冠已发展为鲁酒代表性企业之一,但消费者对花冠的品牌认知度却没有达到相应高度。“通过中国黄淮名酒发展联盟这种组织形式,我们将跳出山东看花冠,借助更有力的价值背书,引导消费者对花冠形成全新认知。”一院一站落户花冠的意义同样在此,既是对花冠科研实力的提升,也使得花冠具备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与视野。
可见,花冠的目标除了领跑鲁酒,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谋局,用刘念波的话来说,就是“让行业对花冠有更多期待和更大的想象空间,有想象空间才有未来。”走出山东,向全国市场进军,这应该就是花冠的期待和空间。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鲁酒内部的传统格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鲁酒企业的全国化步伐,而当花冠借着行业调整的机遇,打破了这种束缚,其全国化的条件也逐渐成熟。如果花冠能够迈出这一步,或将对鲁酒整体产生带动作用,开启新一轮的全国化发展,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鲁酒变局。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