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全国糖酒会管理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华夏酒报社联合主办的“酿梦中国”——第一届中国酒业“金高粱”奖(青年榜样)颁奖礼在成都隆重举行。此次评奖,共有5位对于中国酒业做出杰出贡献者荣获“特别奖” ,国家酒检中心酒类感官鉴评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酒检中心白酒鉴评组组长钟杰即为其中之一。作为特别奖获得者之中最为年青者,钟杰被中国白酒行业寄予厚望,实际上,在多个推动中国白酒进步的重大学术科研项目中,他都参与其中。
但钟杰对于自身的定位似乎不止于此——有别于白酒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推广的习惯,钟杰往往更愿意将自己研究的落点定位于市场,无论是身处科研院所,还是其后转至白酒检验机构,他都将白酒技术的推广与市场转化看作是重中之重,而他的学术思想同样植根于市场 。
重新认识中国白酒
在白酒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被钟杰视为自身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使他得以了解中国白酒,并以新的、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白酒,并梳理其产业价值。
1986年毕业之后,钟杰被分配到当时有着“中国白酒黄浦军校”之称的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院。而实际上,早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就师从白酒大师胡永松教授,开始了与白酒的不解之缘。
刚刚进入食品发酵研究院,钟杰就参加了白酒专家李大和的白酒项目科研组。同时,与两代白酒专家共事的经历,也让他迅速吸收白酒知识,成长为白酒行业青年一代科技专家中的佼佼者。
参与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推广——这时期的钟杰不断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院所到生产厂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不断地出川推广工作,让他同各地诸多名酒企业有了深入接触,渐渐地,对于中国白酒有了自己的独特认知。
“中国白酒的两个核心,在于生态条件与酿造工艺。”钟杰认为,白酒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特殊产业,它同时又与工业、服务业密不可分。但从香型、风味的角度来讲,名酒都是基于不同地域独特的生态条件与酿造工艺的产物。
“中国白酒是生态制造业,高度依赖于环境。”钟杰说,中国传统的说法中,一方水土一方酒有着科学基础——白酒酿造依赖于微生物群落、而微生物群里则依赖于生态环境,加上各地不同的酿造工艺,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诸多名优白酒。这种认知既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实证的结合,也是对于白酒这一特殊产业重新正确认识的根基。
在钟杰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重新认知,才可以破解很多谬误与悖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名优白酒是可以复制的,”钟杰表示,若从中国白酒是生态条件与酿造工艺这基本理论出发,即可看出这种观点的悖谬——中国老牌名优白酒,都是依托于特殊的地域条件、独特的酿造工艺而产生。若离开其所在地域,就等于失去了它所依存的生态条件,即便照旧使用原本的工艺技术,也不会酿造出同原产地一样的白酒产品。
而另一个谬论则认为中国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技术不可转移。钟杰同样对此大加挞伐。
在他看来,酿造技艺则是完全可以传播的。只要是适宜酿酒的地方都能够造出不同香型的白酒,关键是能采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酿造技艺与原料。譬如,除贵州茅台之外,其他地方也可以生产出好的酱香酒,但是此酱香酒非彼酱香酒。因为生态条件的不同,它们的风味肯定不同。
这种理论后来被标准化——钟杰与胡永松教授共同提出了生态酿造的概念,并经过沱牌企业的实际验证,且被列入相应的国家标准。
“认识中国白酒,就要从它的特点入手。”钟杰表示,“从根本上而言,中国白酒是扎根于农业,身在工业,心在三产的一个特殊产业,我们要认识中国白酒,应该从中国白酒的历史与现在、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技术与市场、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认知,并梳理白酒产业价值。”
钟杰自认与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不同——他的技术并非来自实验室,回归实验室,而是来自实践,回归市场。
全产业链视角
在钟杰看来,中国白酒科研工作者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重视技术、轻视推广。而他则力图转变这一状况——以项目为纽带,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此,钟杰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致力于技术的推广与新理念的传播。
钟杰曾表示,任何技术,无论是酿造工艺还是其他新的白酒科研成果,都应该围绕着消费者进行。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白酒行业,不仅是企业界,就连学术界也将着眼点放在企业身上,而非消费者。
2003年,钟杰职业生涯的转变给了他一个机会,从另外的落脚点出发,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放在消费者身上。
当年,国家质监总局考虑到四川白酒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特别是中国白酒技术产业的优势异常明显,便把国家酒类检测中心设在了成都。钟杰作为技术带头人进入酒检中心。从此之后,钟杰的工作由原来的白酒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训延伸到质量管控和质量监督。而这也被钟杰视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另一个崭新阶段。
“这给了我全新的视角。”钟杰说,这让他形成了一种全产业链的视角,以此来审视白酒产业。
“每个环节的质量变化都会产生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钟杰认为,这就需要白酒企业与质监部门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相关控制点,将事关消费者的食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这则与钟杰之前的理论相连——白酒是基于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全产业链的产品,它的质量管控也应该贯穿于全产业链条,而非其中一个点。
关注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努力追求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这是钟杰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努力。
多年之前,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就提出了“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构想。而钟杰则担任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起草专家组组长,成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的推动者之一。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与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息息相关——“这可以达成国际互认。”钟杰解释说,譬如中国承认轩尼诗的地位,未来国外同样会承认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地位。
但中国白酒被国际误读甚至于框定的现状让中国白酒人很是不甘,钟杰曾反问:“我们为什么要认可国外的偏见?比如说中国白酒只能配中餐?中国白酒不能休闲饮用、不能混搭饮用?”
在他看来,这是国外对于中国白酒价值的贬低与框定,若我们堕入其中,等于自贬身价,会断绝了国际化的出路。
在钟杰看来,中国白酒产业的价值在于其植根于生态条件,在于传承了古老文明。“十八大”确立了两大战略方向——生态文明与文化战略,白酒产业恰与其契合。
酒业传承,年轻一代要担当更多
作为中国白酒科研行业年青一代的代表,作为首届金高粱特别奖的获得者,钟杰显然更富于责任感。在本报记者的专访中,钟杰曾表示,年青一代酒业人要担当更多,而年青一代酒业科研工作者同时要有更大的创新精神。
在他看来,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老一代技术专家都是工作于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在那个年代确立了中国白酒的基本酿造技术与香型分类。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是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自然要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
与老一代相比,钟杰自认这一代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而两代人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酒业人才的培养上,老一代偏重于传帮带,口传心授。而新一代显然更乐意于利用新技术,并更多着眼于市场与产业思想的创新。实际上,在钟杰等专家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多所正规院校建立酿造专业,四川大学还设立了与食品安全、评酒有关的专业。显然,这为酒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环境。
在酒业技术的推广上同样如此,老一代注重生产厂家的作用,而新一代则更为注重消费者。从2009年开始,钟杰的培训对象从酒厂转向了供应商和经销商。
“因为传统的酒业培训,与消费者对话是软肋,我们建立了很多标准语规则,但是消费者并不了解。比如白酒的历史、香型等等。”而经销商则是联系厂家和消费者的纽带,如果经销商有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意识,专业的能力,就能把消费者的意见很科学的反馈给厂家,促进厂家科技进步、产品研发。企业将市场信息收集、整理,转化成研发的动力,就能直接推动其销售。
老一代专家的技术理论功底 依然值得尊重与传承,但与此同时,新市场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于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为新一代技术专家担当更多责任提供了可能。钟杰认为,很多技术需要用近乎一生的时间来学习积累,但是,在产业思想的运用、在新型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年轻一代显然可以承担更多,可以为推动中国白酒的转型做出更多努力。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