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旅游无疑具有诸多益处。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还尚未形成气候。那么,如何正确看待酒文化旅游的尴尬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服务于行业发展中走出困境呢?诸多的世界成功案例可以给我们积极的启示和肯定的答案。
一块热情与现实
形成强烈反差的“鸡肋”
伴随着中国酒行业在过去10年的高速成长,酒文化旅游在形象塑造和平台整合上的重大作用正吸引行业及社会力量的关注目光;尤其是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下,各地酒文化旅游投资热潮持续升温。四川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水井坊、沱牌等“六朵金花”联合打造“中国名酒街”。此外,贵州的茅台酒厂、江苏的洋河酒厂和今世缘酒厂、山东的景芝酒厂等诸多白酒企业这两年都在花大力气做酒文化旅游。
与各政府和企业的空前热情相比,各地酒文化旅游开发仍不容乐观:首先,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行业雷同性强,缺乏足够地域特色和企业个性;其次,以商务、政务接待为主,企业负担大;大多酒文化旅游的单一性比较突出,产业关联性开发不足,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支撑也不足。在热情与现实的差距面前,酒文化旅游开发企业普遍存在一种进退两难的“鸡肋”心态。很多企业还是只将它作为内部接待的一个道具或工具,给前来指导工作的领导、经销商,或核心消费者及媒体、投资者等一个了解企业的窗口;也不乏一些将酒文化旅游作为圈地运动的借口。而对于真心投身于产业的企业来说,要将酒文化旅游提到产业培育的高度,不免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
蓦然回首,酒文化旅游站在了一个落后于时代消费需求,落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位置上。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尤其是接待压力、技术秘密、管理难度、产出效益、投资强度等种种因素强化了企业的“鸡肋”心理。
产业启蒙缺失
是成为“鸡肋”的根本原因
从清末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仅有短短150年左右的时间,还因为整个社会性的救亡图存危机,及不正常的社会运动而不断中断,中国产业工人群体意识也未能充分觉醒。更为严重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卷入一个以互联网技术、大众消费为核心的后工业社会当中,工业文化精神还未完成启蒙就必须迎接互联网文化的洗礼。
与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工业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文化传统、精神和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业旅游的整体人文土壤还比较单薄。因此,国民对工业旅游的兴趣还不浓厚,企业对工业旅游的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在做酒文化旅游时就发现,各名酒企业大都具有非常深厚的产业文化历史与遗存,可以为企业现代经营和管理提供丰富的营养,但大家普遍缺乏这种自觉意识。在整体产业环境发育不成熟的背景下,酒文化旅游难以找到一种基于酒业生产、市场渠道和消费沟通基础上的创意商业化开发的路径,大部分酒文化旅游还只是做些旅游基础配套,而未真正将生产过程、工业文化、工业资源开发成真正的旅游产品。
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旅游(乃至整个工业旅游)的困境,其根本在于中国社会还没有培育起一种成熟的产业文化氛围,游客需求和企业诉求没有找到一个共振的文化平台,没有在酒文化旅游中很好地解决产业文化的现代启蒙问题,也没有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找到酒文化旅游的真正位置。
从“鸡肋”到“牛排”转变
的时代要求
梳理旅游与白酒产业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关系:一是酒文化旅游作为道具的阶段;二是工具的阶段;三是平台的阶段。立足行业走向消费者时代的趋势和未来体验旅游的基本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酒文化旅游必然从进退两难的“鸡肋”境地走向可口“牛排”的境界。
第一个阶段作为道具,文化是一种景观。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酒文化旅游主要服务于企业接待,或在厂区空余的地方,或在有遗迹的地方,满足基本的企业形象塑造,让人感觉企业有文化,这时还没有游客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一个工具时代,其核心是卖文化。基本上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以前,正赶上中国旅游大爆发的时代,但此时各白酒文化旅游基本还没有面向大众游客,而是通过增加博物馆游览和车间开放来满足产业受众参观需要。行业大部分的酒文化博物馆都是在这十年建起来的,而且体量非常大,一两万平米,甚至三四万平米这样一个规模。这时的文化更多是一种博物馆展示的文化,在这个人造的空间当中,大家拼命塑造自己的文化。
第三个阶段将是走向平台化。尤其是2012年“塑化剂事件”反思行业成长模式以来,酒文化旅游的认识也相应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向普通消费者,加强消费者沟通,成为众多酒文化旅游思考的重要突破方向。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转变和升级,带来很多的酒文化旅游投资机会,如星河湾从地产走向白酒开发,作为企业圈层接待、公关和营销的一个平台。在这种背景下,酒文化旅游将从一个边缘角色走向企业战略平台,从生产园区走向整个产区,从工业观光走向文化体验,从事业型模式走向产业综合型方向。
未来的酒文化旅游一定要突破道具、工具的理念,站在一个企业软实力平台构建的基础上,让酒文化旅游嵌入到企业发展战略里面,更多地服务于企业,第一个是形象的提升;第二个是文化的重塑;第三个是品牌的再造;第四个营销的创新;第五个公共关系的搭建。
探索行业走出困境
的新型思维
&nb sp; 在酒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世界酒文化旅游可让我们看到方向。它们普遍重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注重保护传统,重视、保存与深挖文化,重视专业化运作、特色化营销推广,并整合产区魅力打造旅游目的地。
结合世界酒文化旅游开发经验,要破解当前中国酒文化旅游的困局,其根本在于思维的转型。酒文化旅游是工具,是平台,抑或是负担?这要从当代中国酒文化旅游的时代要求入手,重新认识和定位酒文化旅游。思路决定出路!酒文化旅游不应仅仅是企业接待和形象工程,它可以也应该有更大的抱负。酒文化旅游应该回归到产业进程、企业主体,将酒文化旅游纳入到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当中进行整体谋划。积极帮助企业提升形象、重塑文化、再造品牌、创新营销,包括搭建公共关系等等,甚至可以打造成为整个产区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
鉴于中国产业文化旅游意识的薄弱性,酒文化旅游的发展起步必须融入到大旅游当中,找到与企业发展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匹配点,加强体验性设计,加强故事性演绎,加强休闲业态开发,融入产区发展大旅游。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