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严控“三公消费”贯穿全年,“禁酒令”逐步升级
2012年12月4日,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履新尚不足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由此开启了贯穿2013年全年的严控“三公消费”行动。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高端白酒乃至整个酒水行业随之进入调整期。
2012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禁止在军队公务接待中喝酒。
紧接着在2013年伊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3月17日,在担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毫不回避地回答了有关“三公消费”的问题,并代表本届政府“约法三章”,包括“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随后在3月26日的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再次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着力建设廉洁政府。
8月21日,中纪委赶在中秋节前再发“禁令”,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随后,中央又连发三次通知,强化中秋节的反腐工作。
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进行规范,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接待信息公开,并规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
一年数道禁令,表现了本届政府治理“三公消费”的决心和力度,对酒业的影响也不断累积。在严控“三公消费”贯穿全年的同时,备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于11月12日正式公布,勾勒了中国未来10年的改革蓝图。其中,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释放出“国退民进”的改革信号。
事件背后:
“禁酒令”只是热身,“国退民进”为酒业调整“定调”
当三中全会公报发出后,此前的一系列禁令都可以看作是热身运动。反腐对公款消费只是一时的打击,会随着力度的强弱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周期,而本轮改革所表现出的“国退民进”则是逐渐瓦解权贵阶层消费的权力寻租基础。
由于政府掌握着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往往会通过和政府拉拢关系寻求资源,在权力寻租的过程中就会滋生权贵消费。白酒行业之所以会出现过去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不仅是因为中国消费结构升级、老百姓购买能力提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让政商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针对权力寻租提出警示,他认为,各级政府不断强化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会使寻租的基础在许多领域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中国需要警惕陷入权贵资本主义。
所谓“权贵资本主义”即权力和资本合谋,以霸占和垄断社会的财富,断掉非权贵阶层如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勤劳与智慧公平获得财富的出路。吴敬琏认为,需要弄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政府不能取代市场,不能利用公权揽买卖。
在本轮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提法意味着资源的配置将由市场主体来决定,政府不要进行干预,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换句话说,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也就是“国退民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