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酒业从扩容式增长进入挤压式增长,竞争加剧的同时,行业间的交流协作也在进一步加强。这也被视为行业在遭遇调整时期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5月13日,在“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地区)品牌经销商年会”召开期间,鄂湘皖赣四省酒类行业协会与《华夏酒报》在武汉共同签署《“中三角”四省酒类行业协作框架协议》。
这是继四川、贵州组建“中国白酒金三角”之后的又一跨省份酒业协作尝试。在该协议的基础上,未来四省将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联手构建区域酒业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行业变化,促进“中三角”四省酒业实现共同繁荣。
“第四极”释放中部机遇
鄂湘皖赣四省同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为“中三角”或“中四角”,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目前,“中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协作机制已经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也已得到中央高层的首肯。
“对内开放最好的区域是长江中游,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2012年底,国家领导人在江西和湖北调研时强调。
今年2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紧接着在两会期间,四省再度联手提出议案,希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这三个增长极之后的“中国第四极”。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数据来看,2012年,鄂湘皖赣四省经济总量超过7.4万亿元,而京津冀三省同年经济总量才刚刚达到5.7万亿元。目前,鄂湘皖赣四省常住人口总量约为1.6亿人,巨大的内需消费空间,也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随着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鄂湘皖赣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之一,四省酒业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酒业“中三角”借势出炉
在酒业版图中,以鄂湘皖赣为支撑的长江中游酒业地带也正在形成重要的支点。
目前,鄂湘皖赣四省共拥有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73家,2012年共实现总产量148.45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12.87%;实现销售收入670.5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5.01%。
&nbs p; 区域内拥有稻花香、枝江、白云边、劲酒、黄山头、演义、石花、黄鹤楼、酒鬼酒、武陵、开口笑、德山、古越楼台、邵阳大曲、古井、迎驾、口子、种子、皖酒、宣酒、文王、四特、章贡、李渡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四省政府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对酒类产业或重点酒类企业的发展规划。比如,湖北省政府近期出台意见,将以宜昌、荆州、襄阳为中心,打造鄂西北白酒“金三角”,到2017年,酿酒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安徽省政府提出,将扩大酿酒产业优势,抢占白酒行业全国5强;湖南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15年,湘酒年产量和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60万千升和200亿元;江西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在政策、结构调整资金、科技三项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四特酒等食品产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由此可见酒类产业在各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拥有良好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消费市场的鄂湘皖赣四省酒业也开始探索酒业“中三角”合作之路。
5月12日,《华夏酒报》联合鄂湘皖赣四省酒类行业协会共同在武汉召开“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地区)品牌经销商年会暨‘中三角’四省酒类行业发展协作峰会”,共同探讨四省酒业的协同合作。
在达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5月13日,湖北省酒类流通协会、湖南省酒业协会、江西省酒类流通协会、安徽省酒业协会与《华夏酒报》共同签署了《“中三角”四省酒类行业协作框架协议》,未来将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联手构建区域酒业经济一体化,促进“中三角”四省酒业实现共同繁荣。
“我国经济版图重心正在迅速向中部地区倾斜,地处长江中游的中三角四省经济圈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和发展。”原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湖北省酒类流通协会会长詹必胜认为,“酒类行业在四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优势、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梦想、共同的使命,在这难逢的机遇之下,我们应顺应潮流,加强协作。”
“中三角”酒圈协同共荣
作为继四川、贵州组建“中国白酒金三角”之后的又一跨省份酒业协作尝试,本次四省协作也被视为有望成为第二个“中国白酒金三角”。但从目前四省酒业的情况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协同共荣,还需要解决结构松散、互补性不足、竞争大于合作、产业协作力缺乏等问题。
对此,未来“中三角”四省酒业协作将重点解决好区域内市场开放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四省酒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整合,加强优势集成与互补。
根据框架协议的要求,“中三角”四省酒业将按照“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原则,着重从五个方面推动四省酒业协作发展:
一、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加强省际之间协调,推动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
三、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和推进四省酒类产业发展,逐步构筑“中三角”区域酒业中的著名品牌,增强区域酒行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积极与其它兄弟省市行业组织建立广泛联系,为本区域企业拓展外埠市场搭建良好平台;
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四省酒类产销信誉信息系统和信誉披露制度,提供本地区诚信优质酒类产销企业的相关信息,发布相关消费警示和不良酒类产销企业信息等。
为了加强四省联动,“中三角”四省将不定期轮流召开四省省级酒业发展协调会议,研究确定区域酒业协作的战略、方针与机制,协调解决区域酒业协作的重大问题。
根据四省酒类行业发展需要,四省将每年召开一届“‘中三角’四省酒类行业协作与发展论坛”,下一届论坛暂定在长沙举行。
变革期区域合作或将加速
当前,白酒行业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面对行业中出现的新变化,除了企业个体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之外,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趋势。
4月25日,江西省酒类流通协会的官方网站上贴出一则通知,内容是组织会员单位参加豫闽赣白酒行业高端交流会。紧接着在5月5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员、河南省酒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辉、福建省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赵育林、江西省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阙英才带队,约90位来自江西、福建两省的优秀经销商来到洛阳杜康控股汝阳酒厂进行考察交流,并参加了第二天上午举行的“凝聚三地情,携手创共赢——豫闽赣三省白酒行业高端交流会”。
在当前行业整体增速明显放缓的时局下,企业和经销商的活跃度都大幅提高,未来这样的跨区域行业交流与协作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中国酒业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以大香型、大区位为特征的行业整合趋势、行业发展‘顶峰论’以及半年多来行业所走过的风风雨雨都是新变化、新问题的具体表现。”湖北省酒类流通协会会长詹必胜表示,“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墨守成规,应扫清‘雾霾’,拨云见日。”
除了区域间交流更加频繁外,类似于“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中三角”等区域板块联盟也有望进一步强化,比如进一步凸显黄淮名酒带、华北名酒带等板块优势,或是根据各区域酒业的发展现状,重新进行更加细分的板块组合等。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