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河南百泉春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欣深有感触地告诉《华夏酒报》特约记者,虽然受到了严控“三公”消费、“禁酒令”、醉驾入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百泉春酒业公司今年前四个月整体销售形势稳中有升,增长幅度达到20%。谈到取得的这些成绩,周明欣感慨地说,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品质则是产品的根基,而对品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呀!
周明欣告诉记者,为了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百泉春酒业公司实施了人才战略发展举措。今年初,该公司专门从四川某大型白酒企业聘请了一位酿酒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公司的技术副总经理。截至目前,百泉春酒业公司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才充裕,整个经营形势蒸蒸日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酒业企业都像百泉春酒业公司那样人才充裕。前不久,一些酒企董事长、总经理们在与记者攀谈时,谈论最多的不是人才短缺,就是留不住人才等问题。对此,《华夏酒报》特约记者近日在河南进行了调查采访。
技术人才:
东边日出西边雨
5月6日,河南姚花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群忠在接受《华夏酒报》特约记者采访时说,在他们企业,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罗群 忠告诉记者,从他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技术人才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老技术人员传、帮、带,这些人才很多是企业职工子弟,通过企业的专业培训或者当地酒类企业协会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这部分人才工资待遇不需要太高,相应的用人成本也低,但是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才都是靠自学成才,对新生事物接触或应用得较慢。二是通过社会关系介绍,从其他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本身在其他企业就是从事这项工作,并且也能够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带到新的企业来,很快就能够投入使用。这类人才都熟练技术,并且效率高,但有一点,成本较高。三是从大专院校招聘的毕业学生。这些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生产实践,很多理论知识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得到应用。但这些人才上进心较强,如果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定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企业还要给予他们继续的培训和进修,使其更加成熟。四是网络招聘。这种招聘模式逐步成为人才引进的途径。
5月10日,《华夏酒报》特约记者在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依据企业文化的吸引力,营造了深厚的仰韶文化底蕴,他们以人为本,为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目前公司的人才结构来看,现有人才和储备人才都比较丰富。
但在一些中小白酒企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4月27日,在豫北某市白酒企业采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共有3人,3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平时的生产技术都是靠在外聘请的技术顾问指导,而且这3个人年龄也偏大。
在很多白酒企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即使如此,对于酒类流通企业来说,这还是很不错的。记者在河南省一些流通企业调查,几乎所有的酒类流通企业中都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其经营的白酒产品,生产企业怎么说,流通企业也就鹦鹉学舌了。
调查发现,对于酒类技术人才,大型企业优于中小型企业,生产企业优于酒类流通企业。目前,整个酒类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空间较大,记者也曾采访了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系,该系自从2010年与河南省酒业协会联合创办了酿酒班,每年招生60人,但是对于整个白酒行业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管理人才:
想说爱你不容易
5月4日,洛阳豫人轩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记者能够给豫人轩公司介绍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
自从2012年6月,范冠超来到豫人轩酒业公司后,最让他头痛的是企业管理人才缺乏。范冠超分析说,从企业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大都是从其他企业挖来或者招聘的大专毕业生,培养周期太长。从目前招聘的学生来看,由于很多企业都在乡村,学生们都不愿意到农村或者乡镇,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不愿意到乡镇酒企工作。
范冠超强调,现在的产品成本中人力企业资源成本占相当大的比例,给工资高,企业负担不了;给工资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让许多企业感到困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酒类企业需求量较大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有更大的空缺。
提到管理人才,河南汉华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文良也有说不尽的苦恼,他们也曾和一些外地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过合作,这些“空降兵”的确能够起到一些思维上的创新,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空降兵”和企业的关联度低,对企业基本情况把握不准,导致这些“外脑”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本想依靠他们提升企业管理的执行力,但往往事与愿违。
台文良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人才短缺是个大问题,就拿汉华酒业来说,目前,企业的管理人才合起来也就七八个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一个部门的人力也不够,汉华的新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企业人才不足已经显现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招聘的大学生、网上招聘的人才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磨合期长、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营销人才:
被迫大迁移
前不久,河南省鹤壁市淇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家汉告诉记者,为了推动公司发展,淇河酒业先后在鹤壁、郑州、北京等地设立了营销机构。
魏家汉说,如果是技术人员,公司可以在鹤壁或浚县当地招聘,员工的收入在当地也不低,再加上都是当地的,因此,这些人才很容易留住。但是营销人才就不一样了,在郑州成立营销机构,如果再把鹤壁的人派到郑州去,一是环境不适应;二是环境不熟悉;三是资源不丰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如果在郑州成立营销机构,就在郑州本地招聘营销人才,不仅可以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将营销资源、社会资源最大化。
魏家汉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许多企业的情况分析来看,为什么营销中心或营销总部不断迁往大城市,适应人才环境是很大的因素。
与淇河酒业公司有相同遭遇的也不只是一两个企业,罗群忠告诉记者,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招聘的高层次营销人才不愿意到企业去,因此,很多企业的营销机构是随着人才的确立而转移。就拿姚花春来说,他们的营销中心设在了许昌市,所招聘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许昌当地的,或者是许昌周边地区的。为进一步推动姚花春酒业在郑州的营销工作 ,目前,姚花春酒业已经在郑州设立了办事处,除主要领导是企业派驻的以外,其他的人员都是在当地招聘的。
从河南省酒类行业的发展来看,宋河、杜康、仰韶、宝丰等六朵金花将营销中心都已经迁至郑州,就连乌龙、君利、姚花春、皇沟、养生殿等二线酒类企业也纷纷将营销机构迁至郑州,除在省会展示一下酒品形象外,更主要的是占据酒类营销人才高地,推动酒业营销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加快人才培养
成当务之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酒类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短缺现象。5月12日,当谈到酒业人才的就业问题时,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系酿酒教研室主任赵志军坦言,他们系开设的酿酒班每年招生60个人,从就业的情况看,只要学生愿意,不会有一个学生没有工作,就业率可以说100%,但是,从近年来学生在河南白酒企业就业的情况来看,有两大矛盾迫切需要解决:一是从牧专酿酒班毕业的学生,在河南省酒企中就业的月工资为1000元~2000元,而在四川、贵州白酒企业中就业,要高出三分之一还多,因此,许多酿酒班的学生不愿意在河南就业;其二,河南许多白酒企业都是在乡村偏远地方,学生大都不愿意去。
面对河南酒业企业人才短缺问题,酒类行业协会和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由河南省酒业协会牵头,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系合作扩大酿酒班的招生工作,同时,搭建平台,建立校会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3月2日,洛阳杜康控股有限公司、河南省酒业协会联合江南大学组建了中国杜康白酒工程研究院,订单式培训酒业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针对性的员工培养计划,每年重点选拔一线优秀酿造员工,由宋河的专家级酿酒大师“传帮带”,使一线员工快速成长,成为酿酒车间的技术骨干。宋河还与省内众多大中专院校合作,除了从高等院校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外,还与高校合作开办白酒酿造培训班,定期对宋河的一线生产员工进行酿酒生产技能培训。仅2010年,就有67名一线技术骨干获得大专学历证书,150多名一线工人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在营销人才的培养方面,宋河股份为优秀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晋升空间,大多数营销管理人员是从销售一线成长起来的;宋河股份健全了福利、奖励和绩效措施,吸引了大批白酒销售精英的加盟,新成立的事业部负责人大多数是通过猎头挖过来的;在拓展全国市场过程中,宋河积极引进熟悉各地白酒市场的销售精英;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营销培训计划,提高营销队伍水平。
鹤壁市淇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家汉也高兴地对记者说:“淇河酒业已经与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他们每年为我们企业订单式培训30名综合酒业人才,这些学生的家都在浚县或鹤壁市,再加上淇河酒业公司在当地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培养的这些人才尽管时间稍长一些,但能够留住他们,对企业发展起着一定的保障作用。”
的确,二十一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酒类行业也不例外,河南酒类行业这样,其他省份亦然。解决好人才问题,是保障酒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之一。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