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白酒行业发展面临着考验,一面是四川白酒行业已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龙头产业。白酒行业怎样才能回暖?四川白酒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让四川白酒久盛不衰?根据四川省国税局的统一部署,在开展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大企业的专项服务活动时,四川省国税展开了对白酒产业、酒业发展园区以及白酒企业的专项服务活动。2013年4月,全国第22个税收宣传月,记者走访宜宾、泸州两地,就国税如何服务白酒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采访。
推动“内销”转“出口”
开辟退税申报“绿色通道”
针对当前白酒行业面临的瓶颈处境,今年3月,宜宾市国税局组织工作组到江苏洋河、湖北枝江、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企考察,学习了解酒类管理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形成《关于酒类行业管理考察的报告》,从企业营销模式、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宜宾酒类行业发展的8条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酒类企业“内销”转“出口”,宜宾国税专门为重点白酒企业的进出口公司开通了绿色通道,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申报电子数据到出口退税管理部门进行预审,减少了企业来回奔波修改数据的麻烦。正式申报则直接由宜宾市国税局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进行审核,减少了资料流转环节,加快了退税办理的速度。
五粮液集团财务总监郑晚宾透露,“引导和鼓励酒类企业加大产品出口扩大了白酒终端消费市场。同时,退税申报‘绿色通道’开辟之后,自申报之日起的15天就能完成出口退税,而以前最少也得1个月才能完成,有时还需2个月时间。”
确定2013年为“风险管理年”
建立白酒行业的闭环式风险管理模式
针对白酒行业属于税收高风险行业的事实,宜宾国税多次与企业进行座谈,让企业认识到涉税风险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风险,更是企业的风险,只有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共同执行好税收法律法规,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才能有利于企业发展,实现税企双赢。
据宜宾市国税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防范和化解征纳双方风险,宜宾国税确定2013年为“风险管理年”,进一步细化和清分了白酒行业面临的各类高中低风险,建立了白酒行业的闭环式风险管理模式,全力为白酒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扫清风险障碍。
培育中小酒类企业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我们公司库存了6000吨酒,一位客户已经下了订单,要3000吨。按每吨8万块钱的价格计算,这笔收入相当可观。”泸州市古蔺县红军杯酒业公司董事长代晓荣表示,虽然目前高端白酒市场面临困境,但作为白酒行业的中型企业,红军杯的市场和销量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代晓荣称,红军杯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就得以发展、壮大,上税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再到几百万,直至2012年的上千万。“这也得益于国税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
据了解,古蔺县国税局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向外宣传古蔺拥有的中国特色的酱香酒谷,以及优质的酱酒资源。这引起了外地客商的兴趣,并将红军杯等中小企业的联系方式告知对方,促成购销双方商谈。此外,该局还通过税务电子邮箱信息发布平台、纳税QQ群等平台,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及时告知企业。
在今年的税收宣传月,省国税局启动了“问需求、查问题、抓整改、促提升”纳税服务专项活动。
古蔺县国税局工作人员表示,“为此,在管理服务上,古蔺税务管理人员到企业不仅对税收问题进行规范,对企业的账务处理不符合会计法规规定的部分,也辅导企业会计进行相关会计核算,提高报表数据的准确率。办税服务方面,则通过纳税信用VIP服务、QQ群服务、导税台辅导服务等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效率和税务机关的服务效率。”
推行酒类企业的税收专业化管理
小作坊升级为“小巨人”企业
2012年,随着“中国酒镇•酒庄”建设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启动,酒类税收成为纳溪区主力税源,占当年国税税收总额的7成以上。
纳溪区国税局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酒类企业的税收专业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纳溪国税局根据酒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了酒类企业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由城区第一税务分局专门负责落实。对全区白酒企业的农副产品进项税额抵扣、白酒产销量、关联交易及销售价格等日常信息进行重点掌握,提升了征管指标,增值税税负率从零税负率提升到目前的2.82。
统计数据显示,纳溪区酒类入库税金也由2011年的1.32亿元增至2012年的4.5亿元,实现了1年时间内翻番。
纳溪区大渡口镇党委书记、“中国酒镇•酒庄”管委会副主任李庆称,“这一方面是因为国税协助招商,2012年,纳溪区国税局协助和亲自招商酒类生产(销售)企业50余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国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努力打造税源管控、调节市场的良性机制。大渡口镇有15家传统的酒类生产企业,10年前,它们都还是小作坊,能酿酒、能卖酒,但是管理跟不上。如今,这些小作坊都变成了‘小巨人’企业,财务管理不断规范,这也得益于国税部门的积极帮扶”。
来源:四川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