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7项议案,这7项议案涉及到7个项目,耗资高达63.06亿元。
一向谨慎的贵州茅台要投入63亿元巨资搞项目,这绝非偶然。从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的《关于投资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片区第一批建设工程项目的议案》、《关于投资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园区、茅台厂区道路工程的议案》、《关于投资建设茅台相关公司股票走势规划展示中心的议案》、《关于投资建设科技大楼的议案》、《关于投资建设品鉴中心的议案》、《关于投资7号地块年产4000吨茅台酒制曲生产房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的议案》、《关于投资中华片区第一期茅台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的议案》等7项议案中,我们不难发现贵州茅台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扩大产能之需
其实,早在10月25日,贵州茅台就发布公告称,经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公司拟投资约63.06亿元建设“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片区第一批建设工程项目”、“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园区、茅台厂区道路工程”、“茅台规划展示中心”、“科技大楼”、“品鉴中心” 、“7号地块年产4000吨茅台酒制曲生产房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中华片区第一期茅台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等7个项目,这些项目尚须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片区第一批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总额约10.17亿元,预计2014年1月建成。该项目建设将能充分依托公司的品牌、资金和技术优势,扩大酱香系列酒产业链,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完工后,可实现酱香系列酒7806吨/年的生产能力,按现有酱香系列酒销售现状,可实现销售收入约7.59亿元,实现税金约0.98亿元,利润总额约2.45亿元,投资利税率为33.7%,投资利润率为24.1%,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1年。
“中华片区第一期茅台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拟投资41.39亿元,项目建设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项目完工交付投产后,拟新增5800吨/年茅台酒基酒生产能力,新增8000吨/年制曲生产能力,新增23,740吨贮酒能力。根据茅台酒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市场因素预测,每年销售收入可达64.96亿元,税金18.19亿元,年利润总额40.51亿元(含税),投资利税率为141.80%, 投资利润率为97.90%,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年(包括建设贮存期5年)。
由此可见,加大主业投入、扩大酱香系列酒产能是茅台此次巨额投资的主要目的。
实现千亿产业
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贵州茅台一直在扩产,最近3年扩张速度最为迅猛。《华夏酒报》记者查询贵州茅台近年企业公告得知,自“十二五”规划下达以来,茅台相继通过董事会发布投资公告7条,计划投资金额共计136.77亿元,仅2012年前10个月,计划投资额已达109亿元。截至目前,实际投资额仅16亿元。也就是说,未来几年,贵州茅台还将继续大规模地支出资金。
其实,扩大产能、实现千亿产业不仅是贵州茅台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展的要求。
2011年7月,贵州发布《贵州省“十二五”白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贵州白酒产量要占全国市场份额一成,2020年,争取达到两成以上。到2015年,全省白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00亿元以上,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规划》中明确要求,贵州茅台集团2015年实现白酒产量50万千升,茅台酒产能4万千升。
2012年10月15日,贵州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茅台集团作为贵州白酒产业龙头,“组建‘大茅台’集团,促进茅台集团向‘千亿’级企业发展”被作为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任务。《意见》明确支持茅台集团采取多种方式,兼并、收购省内外白酒企业,实现规模总量与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支持茅台集团通过投资、参股控股、兼并、重组、收购等多种方式,整合省内白酒原料种植、包装印刷、物流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形成比较齐全的配套能力,在全省白酒产业率先实现集群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确保到“十二五”末,茅台酒产量达到4.5万千升,茅台集团白酒产量达到10万千升,力争达到12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对贵州省政府提出的要求,茅台集团迅速做出反应。日前,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对外宣布:今年茅台集团将确保茅台酒产量达到3.3万千升,系列酒产量4.2万千升;到2015年,茅台酒产量将达到4.5万千升,系列酒产量7万千升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贵州茅台大手笔投入资金发展,就是为了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亿产业规划。”资深白酒分析人士如是说。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贵州茅台63亿投资公告其中一项投资显示,公司拟投资建设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园区、茅台厂区道路工程, 项目建设地点为茅台厂区、坛厂园区,项目投资金额约为6.3亿元,项目全长约10.5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据悉,茅台至坛厂一级公路是2011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仁怀调研时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原设计公路全长24.651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17.33亿元。贵州茅台负责出资建设其中的坛厂到茅台酒厂10.5公里的路段。记者从当地农民处了解到,“该项目已于2011年12月破土动工,已建好的约有400米。”
针对此举,有人质疑,认为“市政工程应由政府主导完成,不应由企业来接手。”而业内专家则认为,“贵州茅台控股股东是茅台集团,茅台集团控股股东是贵州省国资委,所以当地政府控制茅台是正常的。茅台当然要为当地政府服务,这一点是必然的。”
《华夏酒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看到这样的明确要求:“要为重点白酒企业预留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土地,尤其确保茅台酒厂集团用地需求;将推进茅台酒生产核心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茅台镇居民的搬迁和国酒新城建设,深入推进仁怀名酒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仁怀市和茅台镇围绕茅台酒厂发展以参观茅台酒酿造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饮茅台酒为重点的餐饮旅游、以了解茅台酒发展历史为重点的酒文化旅游。”
由此可见,贵州茅台接手当地公路建设不仅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是为企业自身发展工业旅游、餐饮旅游、餐饮旅游奠定良好的基础。
换标只为构建“大茅台”
贵州茅台在投入63亿元的同时,突然推出新标识,这又是为什么?
《华夏酒报》记者发现,按照《贵州茅台集团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规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只能选择一款“独家使用标识”;茅台集团内部除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成员单位,只能选择使用一款“共同使用标识”。而随着贵州组建“大茅台集团”的推进,尤其正值组建这个“大茅台集团”关头,如果不推出新的标识,就会对“独家使用标识”形成影响,很有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一家茅台酒产品大型经销商对《华夏酒报》记者说,旗下的茅台王子酒、迎宾酒等产品由于都来自茅台股份,所以不会太受换标影响。对于为何换标,他分析,这是由于茅台集团里头的产品“太多了”,从葡萄酒到啤酒都包括在内,需要和茅台酒本身的产品做出一定的区分。
《华夏酒报》记者注意到,这次推新标识恰逢贵州方面欲组建“大茅台集团”。贵州方面早前就表过态,将大力支持茅台集团整合省内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商贸等上下游企业。对此,茅台集团内部人士称,此举旨在保护茅台集团及成员单位的合法利益,规范贵州茅台集团成员单位对集团标识的使用行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