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华樽杯”第四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经过组委会评测,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红星”品牌价值为67.35亿元,同比增长63.15%,跻身全国白酒行业前二十名。
这样的数据与排名正是红星近年来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无论市场拓展、品牌建设,还是产品结构的优化,红星都成效显著。而与相对“醒目”的经济、效益数据相比,红星的“软实力”同样令人侧目——在固有的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国粹文化的积累上,其表现出的“厚重”气质如同一种独特魅力,往往令人难以抗拒。
我们将这份“厚重”气质理解为企业文化,而且是真正因袭了传统白酒血脉,凝聚了自身品牌的神韵,又能真正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运营与外部市场经营的强大动力,既非几句空洞口号、几块光鲜标语这样的花瓶,亦非动辄便国际化、现代化云云的时尚饰品。在近年来的白酒发展大潮中,红星始终保持着扎实向前的步伐,其持续发展的潜力被广为看好,这份“厚重感”不正是其企业文化的鲜明体现吗?
企业文化,不可或缺,这也许将决定白酒行业在下一个发展周期中的竞争格局。
企业文化之回眸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并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亚文化,它由不同企业制定,并为全体企业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企业文化发源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生巨大转变,在汽车、家电、信息、钢铁、造船、通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迅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这样的奇迹令整个西方世界震惊。
经过西方管理学者对日本企业的全面调查后,发现其之所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了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企业管理方式,美国人将之命名为“企业文化”。不久之后,一场以“软”化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展开,而“企业文化”也由此传遍世界,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中国,企业文化听起来是个新鲜的外来事物。其实,举目那些百年老号的牌匾之上早已有之,虽然只是一些朴素凝练的话语,但已足够代表经营者的信条与精神,正是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前身。
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逐渐形成了色彩鲜明的精神符号,如“鞍钢宪法”、“铁人精神”等,尽管没有冠之以企业文化的名称,但在组织激励等作用方面,这种精神符号却发挥着极其强大的“企业文化”功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管理理论大量引进中国,企业文化一时盛行,但在最初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当中,热衷于搞活动、喊口号,再进一步就是统一服装、统一标志,做系统的CI形象设计等等。
现在来看,这些固然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但真正的企业文化绝不等同于开展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其本质内涵在于思想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时至今日,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在国内已为数不少,其发散的精神气质甚至成为一种激励社会的“正能量”,或者说,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得失,往往影响到业内以及公众对企业的评价。
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白酒行业中,“百年老号”的牌匾文化以及对“形象工程”的片面关注,都曾于以前出现过,而随着白酒企业,特别是一线名酒企业与区域强势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普遍被给予高度重视,将之作为提升企业内涵与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于是便有了“厚重红星”这样的优秀酒企文化。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为数众多的白酒企业中,这样的个案实在“稀缺”,当我们为白酒企业所挖掘的历史文化而震撼,当我们为白酒企业所塑造的品牌文化所折服,以及因传统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陶醉,这个领域中的企业文化就越发相形见绌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