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白酒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但白酒的最终功能毕竟是消费,过度金融化会助推行业泡沫。
尽管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和“三公消费”限制的打压,白酒市场景气度已不如往年,但在A股市场的所有行业中,白酒公司前三季度普遍逾50%的利润增幅,还是显得非常抢眼。
白酒业绩的稳定使得相关个股受到大资金关注。与此同时,各地酒交所推出的各类“纸白酒”产品也吸引了中小投资者的目光。热闹背后,正在累积的风险因素不可不防。
白酒公司业绩“飘香”
对于众多行业来说,三季度是一个艰难的时刻。约50%的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同比下滑,部分企业出现上10亿元的亏损。与之相比,白酒公司业绩依然“飘香”。
一线白酒企业五粮液,前三季度的净利预计达到78亿元,同比增长62%。二、三线白酒企业表现更是不俗。酒鬼酒前三季度净利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433%。
事实上,今年对白酒企业来说并不算好日子。宏观经济下行,使得白酒的商务消费受到影响。国家对“三公消费”的限制,更对名酒的价格形成了压制。在这样的局面下,白酒业绩为何还能如此坚挺?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白酒业绩稳步增长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中端产品的贡献力度加大。由于高端白酒市场需求不振,白酒企业纷纷加码中端产品。像五粮液大力发展中档产品六和液,山西汾酒的基础产品老白汾系列也有不俗表现。
二是企业优化营销渠道。不少白酒公司设立区域营销中心贴近消费者,摆脱依赖经销商实现双腿走路。白酒企业与电商的合作也渐成常态,易观智库预计今年白酒的网购规模能达到37亿元,是去年的两倍还多。
增长放缓的隐忧越来越重
白酒的靓丽业绩引来大资金的关注。最新报告显示,全国社保基金117组合三季度建仓酒鬼酒507万股,国投瑞银新动力、广发聚瑞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仓。
不过,对白酒公司来说,增长放缓的隐忧越来越重。9月底、10月初原本是白酒传统销售旺季,但和往年“逢节必涨”“货源紧张”的表现相比,今年“双节”期间白酒市场的表现明显黯淡不少。
华创证券分析师薛玉虎指出,中秋、国庆旺季,一、二线白酒品牌集体表现不佳,其中部分地区的高端酒销量同比下滑近40%。“今年酒水市场表现不振主要体现在渠道和终端层面,白酒企业未受明显影响。但经销商不可能总是替企业背库存压力,随着这道‘护城河’的消失,白酒公司明年业绩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纸白酒发行升温但表现一般
白酒公司业绩的出色表现和市场对白酒股投资价值的认可,使得一些机构察觉到开发白酒类理财产品的商机。这两年来,各地陆续建立起了10余家酒类交易所,它们的主要业务就是开发各类纸白酒投资产品。
所谓纸白酒,就是把白酒产品当作股票一样买卖,投资者既可以进行虚拟交易,也可以要求实物交割。这对白酒公司来说,无疑多了一条营销渠道。目前,仅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就发行了四款白酒投资产品,第五款产品正在发行中。
贵州白酒交易所因为起步稍晚,目前只发行了一款产品。贵州白酒交易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正在筹划推出茅台投资品种,可能在11月份上市,标的物为市场畅销的53度茅台酒。”这位人士表示,除了成品酒外,该所还有开发基酒类产品的打算。相比成品酒兼具投资和消费属性,不能直饮的基酒显然更偏重于投资。
虽然酒交所和白酒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部分白酒投资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好。比如今年3月上市的水晶舍得2012,发行价780元每瓶,上市当天曾冲高到1200元,但 目前只有500多元,相对发行价意味着逾30%的浮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做这种另类投资对标的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像清香型白酒有最佳饮用期,并非越陈越好,长期持有时需慎重考虑。
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说,纸白酒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但白酒的最终功能毕竟是消费,过度金融化会助推行业泡沫,这是需要警惕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