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华夏酒报》发表了《有多少酒企将被撑死?》一文,反映了整个白酒业产能大跃进下的隐忧,很值得业内深思。
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比拼
“十二五”初始,诸多白酒企业争先恐后地出台了规模庞大的产能规划,特别是品牌企业优质基酒产能扩张的速度很快。
据报道:茅台基酒将从3万千升提高到6万千升,系列酒达到10万千升;五粮液两年前便斥资5.96亿元打造6万千升陈酿工程基地;洋河股份斥40亿元巨资投资技改及配套项目,包括3万千升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等四大项目;水井坊投资23亿元将基酒产能由现在的4000千升~5000千升增到2.8万千升;金六福在成都邛崃投资20亿元,准备打造一个占地1000余亩的原酒生产基地。
根据这些规划预算,到“十二五”末,大部分酒企的销售目标都将翻倍增长,届时整个白酒行业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甚至达到1万亿元。
《有多少酒企将被撑死?》一文披露的部分品牌白酒“十二五规划资料”显示:到2015年,茅台规划收入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五粮液规划收入600亿元,洋河规划收入300亿元,汾酒规划收入100亿元,泸州老窖规划收入150亿元,古井贡规划收入100亿元,沱牌舍得规划收入100亿元,金种子酒规划收入50亿元,老白干酒规划收入60亿元,酒鬼酒规划收入50亿元……白酒的大跃进正如火 如荼。
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推手
白酒产能规划的大跃进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
其一,地方政府的支持。
对待白酒产业,国家的宏观政策是“限制”,但出于对GDP、税收、就业增长及社会稳定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成了推动白酒大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国家宏观的产业政策在于提高白酒产业的集中度,使得名优企业更加强大,并逐渐淘汰部分中小企业。然而,由于白酒企业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近几年白酒行业利好的趋势,使许多的区域性白酒企业活得“很滋润”,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当地政府的“政策偏好”。
四川提出了 “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构思,力争川酒在2015年实现2500亿元产值。如此看来,2015年,仅四川一地白酒产值就已与2010年全国白酒销售总收入2700亿元接近。
贵州绘就了“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贵州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到2020年,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茅台所在地仁怀市提出要将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2015年要确保全市白酒产量翻两番。
江苏、湖北、安徽等白酒大省也在不失时机地推进产能扩张的步伐。江苏白酒协会对外透露的苏酒振兴目标是, 打造500亿级酒都宿迁,用5年~10年时间打造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白酒销售收入将达到800亿元的酿酒产业集群带, 成为继“中国白酒金三角”后又一个重要白酒生产基地。
可见,许多地方政府推动酒企加入了“大干快上”的产能扩张行列。
其二,业外资本的介入。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白酒行业并购交易规模从2008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7.4亿元,增加了26倍。
2008年以来,共有22家白酒企业获得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累计投资规模达42.82亿元,整体融资趋势呈上升态势。
如果说白酒企业“十二五”产能、销量、收入规划只是一个停留在纸面的蓝图,那么一旦海外资本和国内的产业资本、投机资本进入,这些规划就有了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最大可能。如海航集团入主贵州怀酒,前期将投入7.8亿元力争怀酒5年内年生产能力突破5000千升,进入全国酱酒市场前三甲。
其三,企业自身的冲动。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企业自身的热情和冲动是造成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主导因素。
一方面是一线大品牌、大企业对于优质资源占有、整合的渴望日益强烈,以提高品牌、市场、企业的集中度,巩固领军者的位置。
另一方面是二三线品牌也不甘落后,总想趁着大环境利好的时机“大干快上”,以争取到优惠的政策和较好的市场收益。有业内人士认为:严控“三公”消费等给中高端白酒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白酒产量依旧会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二三线白酒将会是扩产的主力军。
而地方品牌要应对来自被大企业并购、兼并的压力,为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能扩张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选项。当很多行业人士担忧白酒产能过剩时,不少企业则认为自己是在“以销定产”。
“产能建设一是满足企业现有需求,二是布局未来,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扩大产能的动力。
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隐忧
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任何行业都不会出现持续高速扩张而没有波折;事物都是有“度”的限制的,“物极必反”,有时真理向前走一步也会变成谬误。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隐忧将日益显现。
其一,对社会——易造成资源浪费。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43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增长10%。但在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已经达到1025.6万千升,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746.67亿元,除出口交货值外,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说明,白酒业“十二五”规划的产量目标早在2011年就已经被超越了。
在此情景下,产能还欲大肆扩张岂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担忧。郎咸平在3月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会期间由《华夏酒报》主办的华夏论坛上曾警示:“按平均来算,白酒行业至少将有30%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每年产能下降1%将需要30年才能消化目前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产能过剩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可回避的难题。”
而产能过剩的最大后果就是各类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二,对市场——易造成恶性竞争。
有业内人士根据国内主要白酒厂产能扩张计划粗略统计发现,按照目前的静态价格来计算,2015年将达到约5000亿元的产能规模,而2011年整个中国白酒的市场消费量约在2000多亿元,3年市场消化量需要增长一倍。按照中国13.7亿人计算,到“十二五”末人均消费白酒要达到365元。
显然,伴随着新一轮产能扩建浪潮,白酒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利润被稀释的压力陡增,广告战、价格战、促销战将更加激烈,产能盲目扩大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也许就此开始。
其三,对企业——易造成沉重包袱。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白酒行业产能规划明显冒进, 品牌企业产能扩张速度极快,到2014年白酒产能集中释放后,白酒行业过剩局面难以避免,特别是中高端白酒产能过剩压力尤大。受此影响, 白酒企业不仅产量增速下滑,收入和利润增速将放缓。”
超过合理限度的产能扩张,必将使许多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各个方面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蒙受重大损失。也不排除产能扩张成为压垮一些企业的大山,对行业而言则是个随时都可能破碎的泡沫。
其四,对政策——易造成限制力度加大。
白酒不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历来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1987年,三部一委提出的“四个转变”就体现了对白酒发展的限制,酒税虽经多次调整但对白酒高税负的原则始终如一,2005年国家又取消了白酒生产许可证的审批,2011年6月起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再次将白酒生产线、酒精生产线列入限制类目录。
近年来白酒企业在产品涨价的问题上“不听招呼”,接连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批评;目前白酒产业存在着发展过热、产能过剩、竞争过度、价格过高、行业过散、出口过少的问题,势必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白酒经常成为舆论的焦点,就是明证。
同时在今年国内经济增速下行、财税增幅缩水、中央财政收入在8月份出现首降的形势下,国家有可能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加大对白酒的限制力度。不久前,就有个别人士呼吁对白酒征收“暴利税、奢侈品税”。
其实,白酒企业承受的税负是较重的,特别是每斤0.5元的从量税对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影响很大。目前,由于靠产量获取利润的低端产品得不到税收政策的扶持,加上生产成本的提高,迫使许多管理规范的企业不得不放弃或减少低端产品的生产,使一些不规范甚至是非法生产的企业趁虚而入,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使低端白酒质量安全蒙上了阴影。如果白酒税负进一步加重,将会使众多白酒企业雪上加霜,对高端白酒企业也绝非利好。
笔者曾多次指出,行业要高度关注市场收窄的风险、发展过热的风险、税负加重的风险、形象受损的风险。
莫让浮云遮望眼
白酒产能大跃进的形成,从思想根源上讲,似乎与一些企业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有关,被浮云遮住了眼。
浮云一:地方政府的推力。
酒业发展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对白酒企业而言自然是好事,但地方政府同企业的定位不同、职责不同。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非越俎代庖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政府虽可制定发展规划但不可能替代企业去具体实施。对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需要由企业来判断,产能扩张的后果也只能由企业来承担。
一些地方政府对酒企的支持政策是一以贯之还是领导一换政策就变,是及时足额到位还是“画饼充饥”都尚待实践的检验。如果一味地躺在政府的身上、过度地依赖政府的呵护,有了政府的支持扩大产能就一定会马到成功的想法是天真的。
浮云二:业外资本的助力。
有关行业协会曾指出:近两年来,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资金大量涌入,白酒业掀起了空前的投资热潮。外部资本介入具有传统优势的白酒骨干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酒产业集中化进程,也为白酒行业的资本、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进入白酒业的资金也不乏为抢占资源、谋划上市的,这部分资金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不是以产品营销谋利,而是以资本运作谋利为指导思想的投机资本,这种“搅局”的行为一方面从客观上延缓了白酒产业集中整合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打乱了白酒行业的正常生长。
外部资本的介入可以加速产能扩张的落地但它决定不了产能扩张的效果,一旦出现“开花不结果”的情景必将导致资本的撤出、转让,收拾残局的只能是白酒企业。冀望借助业外资本之力使产能扩张迅速落实迅速见效的想法不一定都能实现,因为资本不是万能的。
浮云三:市场扩大的张力。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料,不论是在商务洽谈、节日饮用和餐饮消费上,都有着很强的市场消费能力,并且中国由于庞大人口基数,市场需求量不容小觑。因此短时间内,扩产仍会是行业的“主旋律”。
确实,中国的白酒市场目前较为红火今后也仍有扩张的空间,但问题是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曾表示,“白酒产量年均增长1.5%是建立在2010年总量为890万千升的基础上的,960万千升是以消费需求预测的。”
但2011年全国1.8万家白酒企业的年产量即高达1025.6万千升,已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在已公布的2011年白酒行业经济数据中虽不见极其重要的“产销率”指标,但从整体看产能大于产量、产量大于销量已是白酒业不争的事实。
从长远看,无论是白酒的嗜好性消费还是社交性消费抑或是二者之和,其需求都无法满足白酒产能翻番的目标。
从大环境看,今后国内经济增速每年能保持8%的水平已属不易,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每年能保持10%左右也已难能可贵,基本建设投资增速趋缓乃至递减的态势仍将维持,再加上政策和社会舆论对高端白酒消费的限制,可以明显看出市场对白酒高速增长的支撑力度正在减弱。白酒虽不是“夕阳产业”但也有发展的周期性,白酒行业高速增长的拐点正在来临。
面对白酒消费量增速下滑、白酒产能扩张翻番的对照,如何“以销定产”、如何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岂不发人深省!对市场张力的盲目乐观、对扩大产能的盲目乐观,是否折射出一些企业“暗存侥幸”的心理呢?
浮云四:文化价值的引力。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白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对这种作用的评价要恰如其分而不能无限夸大。
首先,中国的酒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但白酒的大繁荣不过是近十年的事,说明白酒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赖于大额投资拉动所派生出的交际性消费。
其次,我们对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酒仪、酒礼、酒道等)研究得还不透彻、宣传得还不到位,在国外的影响力更是羸弱。
再次,中国的酒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干杯文化),影响了中国酒文化的形象。
最后,中国的酒文化正在承受洋酒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正在削弱。
可见,文化的追求、精神的享受离不开物质条件的制约,酒文化的引力虽大但不足以支撑白酒产能翻番的压力。
浮云五:内外舆论的压力。
在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形成中,不排除有些企业是被迫跟进的。如果企业没有“大干快上”,就可能面临上头的批评、内部的指责、外边的嘲笑,所以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大干快上”。
但产能扩张牵涉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若惮于“吐沫星子淹死人”而违心拍板,其结果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面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要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
中小企业的出路在特色经营
白酒产能规划大跃进的直接后果就是产能过剩,对此持异议的人不多;但对产能过剩的性质如何判断,是结构性过剩还是全局性过剩,是高端酒过剩还是中低端酒过剩目前还有争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产能过剩对中小酒企的危害可能更大,因为中小酒企的实力不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弱。因此,对产能的扩张中小酒企务必慎之又慎。
其一,端正思想路线。
在产能扩张的问题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盲从也不跟风,既看当前又顾长远,既要开拓创新又不好大喜功。从求快变求好,从求大变求强,从求多变求精。
其二,开展特色经营。
德国是啤酒产销的大国,企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不可谓不高,但同时也有许多小酒企凭借特色产品特色营销活得舒舒服服。
这对我们中小白酒企业很有启示:与其搞同质化的产能扩张,不如在特色产品的研发和特色营销上下功夫,以特取胜、以新求活。
企业无论大小,最重要的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所独有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能力。中小白酒企业在这方面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其三,坚持合作多赢。
中小白酒企业势单力薄,与其冒险搞前途未卜的产能扩张,不如走联合发展之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乃至多赢的目标,在产业链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环节。
至于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做到依法实施、诚信经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到位、运作有效。
目前,白酒行业景气度相对较高令人欣喜,但产能扩张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令人担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保障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