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经广泛征求会员单位意见,向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对于发起此次双反调查的原因,有关人士表示: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产区,每年大约可以生产1600万千升葡萄酒,占全球总产量的69%。此外,中国酒业协会通过公开渠道搜集的证据表明,欧盟为葡萄酒产业提供大量的补贴,这些补贴使中国葡萄酒在同自欧盟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据统计,近年来,自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急剧增长,由2008年的35944千升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169114千升,年均增幅达67.71%;其中2升以下包装的产品由34477千升上升至165652千升,所占中国葡萄酒市场份额也由2008年的约4.94%迅速攀升至14.32%,其对国产葡萄酒的冲击显而易见。
无论该申请最终能否被商务部立案,也不论该调查的最终结果如何,该申请的提出必将对葡萄酒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行业的觉醒和勇气。说明行业敢于拿起规则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敢于和“大鳄”叫板,与洋对手论是非。
其次,它将引起政府部门对进口酒各种乱象的关注和治理,促使行业规范发展。
再次,对投资者和境外出口商、境内进口商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或将影响进口酒进入国内的方式和速度。
最后,它将引起社会对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重视,避免葡萄酒行业再重蹈某些行业的覆辙。
但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我国已入世十多年的背景下,进口酒的大举进入不可能完全杜绝,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需综合考虑。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兴利除弊,与狼共舞。
改革开放以来,葡萄酒行业与自身相比发展较快、成绩较大;但同业绩靓丽的白酒、啤酒行业相比令人略感遗憾,同咄咄逼人的进口酒相比则令人倍感压力。特别是1987年国家计委、轻工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提出酒业发展“四个转变”的方针,在政策上、舆论上给予葡萄酒极大的支持,但25年来无论在商品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上,葡萄酒始终是酒业里的小兄弟。个中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进口酒的冲击,而应该多从内因上找根源。
例如,我国葡萄酒行业长期存在着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酿造脱节,葡萄基地的数量与管理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葡萄酒生产需要的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可选择性小的问题;质量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假冒伪劣屡禁不绝的问题;民族文化特色缺失,尚未形成自己风格的问题;同白酒相比,行业整体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上述问题至今未能妥善解决,由此既拖累了行业的发展又为洋酒的进入提供了机遇,并 且使中国消费者仍然在接受着西式葡萄酒文化的熏陶,导致对国产葡萄酒的认知度、归属感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企业、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携手予以解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