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发改委约谈了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以及几大酒类企业负责人,就酒类价格“维稳”问题做了沟通。在白酒涨价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下,出台这样一个“价格维稳”意见,引起了很多酒类厂商的关注和探讨。笔者就此事以某媒体的采访提纲为序,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一、发改委此番强调白酒价格稳定的原因何在?
维持社会稳定已成为当今各级政府施政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后金融危机全球通胀的时代,物价的持续上涨给消费者——尤其普通消费者带来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上升对社会的稳定只有负面因素。因此近期国家发改委曾先后约谈国内多家日化、方面便、啤酒、白酒企业高层,主要目的在于传递抑制日用大众消费品价格上涨精神,稳定物价水平,从而间接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们看到发改委的“维稳”只是作为指导性意见,而并没有配合刚性措施,很多人质疑这一意见是否会产生实际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能够最终调控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来自于市场,而非硬性的行政干预。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践的检验来看,这种维稳对于行业发展都不会产生太多实质性效果。
三、对于酒类行业的影响会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对于一线名酒和二三线名酒造成的影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那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这种维稳对酒类行业的影响或许会产生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对对一线和二、三线名酒造成的影响差别会很大。对于以茅台和五粮液为代表的全国性一线品牌来说,其品牌价值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消费者消费这类产品时的心理感知体验已经远非产品本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稀缺就意味着价值,因此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从长远来说很难靠行政手段去干预。同时,茅台和五粮液的购买者本身对经济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价格的上涨一般不会成为阻碍他们消费的主因。而对于二、三线名酒来讲,其更多满足的是消费者本身饮酒的需求,情感消费与产品消费的区别即在于消费者消费预期的不同,消费者喝一瓶茅台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身份,而消费二、三线名酒更多的还是在于饮酒本身的需求,因此二、三线名酒的提价节奏一定要更多的去关注消费者本身的接受度及消费感知,否则很容易陷入盲目提价的误区。
四、发改委出面维稳,正是政府层面对于白酒行业涨价潮过多的一种反应。很多酒企给出涨价的理由是原料上涨之类,在您看来,白酒品牌扎堆涨价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理由是否充分?扎堆涨价对于消费有何影响?
白酒行业扎堆涨价,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品牌定位及利润贡献的需求,以及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间攀比心理的失衡。作为各地政府间利税大户及重要名片之一的白酒企业,其兴衰对各地政府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来,各类白酒企业都在抬升价格带,并就占据高端价位段及所谓“空白价格带”形成竞争态势,是各类酒企逐年抬价的主要原因。
对于各企业间对外公布的“原材料上涨等因素”而导致的零售价格上涨理由,肯定立脚不稳。实际的情况是,对于任何一个白酒企业,哪怕是主打低端酒的白酒企业,其依然不会为利润所困,更别说中高端白酒企业。所谓“成本上涨等因素”只能是针对消费者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从长远来看,酒企扎堆涨价肯定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当消费者一旦认为消费体验或消费价值与购买价格严重不对等时,就会反观自己的消费购买行为,并促使购买行为趋于理性化,而一旦到那时,最终受到伤害的又将会是酒企本身。
五、您对于白酒行业价格的趋势有哪些预期,请给出简单的预测依据。
长远来看,白酒价格上涨是个必然的趋势。但这种上涨更应该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杠杆撬动下的自动、自发行为。消费者对奢侈品和一般大众消费品的消费情结截然不同,适用于奢侈消费品的市场规则并不适用于其他日用消费品。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整体社会消费水平的拉升,白酒价格普涨是必然的趋势,但能成为白酒行业里的贵族甚至走向奢侈品牌的最终不会超过3-4个品牌。扎堆涨价的行为只能是大部分厂家的一厢情愿,与市场实际的需求严重不符,其未来走势肯定会受到市场“看不见手”的调节。
转眼间,时间的车轮又向前风驰了半年。回头看看近半年来白酒市场的风云变幻,以53度飞天茅台为代表的一流名酒价格上跳的幅度,让所有的消费者甚至业界专家均跌破了眼睛。至此,我们似乎发现发改委的这一所谓限价举措,不但未能抑制酒价,甚至有助推之嫌疑,由此,我们有理由慨叹所谓“发改委约谈酒企限涨价,形式与实质究竟为哪般?”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