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醇酒业经典装35度贵州醇,随着提价事件的持续发酵,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这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酒?从它83年出生伊始至今35年时间里,为什么多次占据行业新闻的头条?今天笔者就来扒一扒这款酒的前世今生。
曾经的低度王
往者犹可谏,来者亦可追。回顾贵州醇自20世纪80年代因首创低度浓香——35度贵州醇之初,那蒸蒸日上又光芒无限的岁月,对比如今的暗淡,不禁令人唏嘘。
公开资料显示,35度贵州醇于1983年成功研制,开创了浓香型低度优质白酒的先河,被看作是中国白酒酿造史上的一场革命。该酒具有酒体清澈透亮、味醇绵干爽、浓香馥郁、酒度低而不淡、酒味香而持久、加水加冰色味不变等特点,不仅深受消费者的青睐,1984年还获得了国家质量大奖。
虽无名士站台,也无互联网添彩,但1984年,35度贵州醇一经上市,就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在各地经销商中得到良好反响。凭借35度贵州醇,贵州醇连续5年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无论从品牌、规模、销量、效益都创历史新高,一跃成为名符其实的贵州“八大金刚”之一,乃至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据其内部人士介绍,贵州醇在发展最盛时期,销售额曾达3.7亿元,同期茅台营收也不足6亿元。所以一度有“北盘江(茅台最早商标)南盘江(贵州醇最早商标),贵州名酒天下扬”之说。
曾经的商标之争
这场商标纷争耗时最长、业内影响最大,而是因为纷争的另外一方、曾被指责仿冒这款酒的不是别人,乃是行业“一哥”茅台。行业内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商标之争,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普遍都缺乏商标意识,贵州醇酒业虽然一直在使用“贵州醇”商标,但始终没有注册,所以茅台认为谁都有权使用“贵州醇”这一商标而不算侵权。笔者深入贵州醇酒业访谈了部分老员工,他们却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有着与市场流传完全不一样的解读,他们认为,在当时,纯粮固态发酵的35度白酒,是行业的一座技术丰碑,是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最高酿酒水平,所以,茅台、贵州醇表面是商标之战,背后实际是技术地位之争。
曾经的走私王
时至今日,大陆白酒一直没有获准进入台湾市场,除了很少量的白酒通过第三方转入外,台湾人喝的大陆白酒80%靠走私。即便在这种严格的管制下,90年代初期,就是这款贵州醇35度酒在台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高峰时期,贵州醇35度在台湾每年销售额过亿,其它大陆白酒相加总量还不足它的一半,也是到今天为止,大陆在台湾唯一销售过亿的白酒。
挑战行业权威
此前报道,贵州醇对“纯粮固态”的坚守可以说是“顽固不化”,老厂长鄢文松“死扛”纯粮固态从而和业内所谓新型白酒专家骂了多年并老死不相往来。
1999年,贵州醇在当时的老厂长鄢文松的带领下,启动了“白酒复兴工程”,提出了“天然美酒”的概念,引发了白酒业勾兑酒与发酵酒的市场之争。这场“战争”不仅波及茅台、五粮液等知名企业,还直接引发了部分勾兑白酒销售市场的一路下滑,全国白酒行业重新洗牌。
根据贵州醇公司的说法,酿酒成本高,储酒时间长,不做任何添加,这种质量坚守并没有传达到消费者,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获得市场溢价能力,这是贵州醇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历史从来不缺传奇故事,胜者王侯败者寇并不鲜见。没人质疑过贵州醇35度的价值,它本来就是白酒行业的一块瑰宝,但它或许投错了胎,被埋没了很多年。俗语说,守住初心,方得始终。贵州醇几十年磨一剑,不改初衷,一直在路上,只为最初的梦想,而今,价值重塑,王者归来,但愿能不辜负这款35度的经典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