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啤酒上市公司披露2017半年报,让整个行业激动了一把。
今年上半年中国啤酒产量2269万吨,同比增长0.8%,止住了连续3年的下滑趋势,青岛燕京等啤酒龙头终于踩下倒退的刹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说行业回暖是不是有点早了?前几年“跌跌不休”,今年夏天天气炎热,啤酒的销量自然会有所增长,这不是应该理解成特殊天气背景下的触底反弹吗?
要知道,就总量来讲,今年上半年的啤酒产量较2013年上半年的高点下降了10%左右,而龙头企业更不应该放松警惕。
事实上,中国啤酒行业可能再也回不到三四年前那样的高点了,毕竟,消费形势变了,中国啤酒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怎么走,还是斑马消费伟哥一直在强调的,高端化+去产能,而且这两者还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去年啤酒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9%
燕京啤酒(000729.SZ)2017年上半年关闭工厂的消息,引得行业一片哗然。
其实,斑马消费觉得这是好事,啤酒行业产能过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甩包袱”。
燕京啤酒通过关闭工厂降低了成本,业绩马上就得到改善。
2017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取得营业收入63.38亿元,净利润为4.92亿元,净利率为7.76%,而上年同期为7.18%。
燕京啤酒没有公布历年的产能利用情况,但是部分啤酒企业在某些年份公布了产能状况。
青岛啤酒(600600.SH)2016年报披露,当年公司的设计产能为1566万吨,实际产能为1139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2.73%。
燕京啤酒控股的惠泉啤酒(600573.SH)公布2016年的产能利用率为75%。
行业龙头的产能利用率就足够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啤酒市场已经被雪花、青岛、百威、嘉士伯、燕京五大巨头占领,其他小型地方性啤酒企业的产能状况,只会更差。
华泰证券一份研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啤酒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仅达到59%。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9%即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啤酒行业去产能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一般提到产能过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但啤酒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远低于这些行业,只是因为啤酒行业小,龙头企业们扛得住,才没有到达危机边缘。
所以说,燕京啤酒顶住“压力”去产能,关闭那些开工率本就不高的工厂和生产线,这种“勇气”值得肯定。
只是,斑马消费觉得,整个行业去产能的决心还不够,关的啤酒厂和生产线还不够。
啤酒产能过剩是行业通病,但此前,只有外资巨头百威、嘉士伯和嘉士伯控制的重庆啤酒成规模地关厂,可见问题之根本所在。
斑马消费 中酒互联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