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堪称白酒的涨价年。白酒量价齐升,尤其是名酒企业迎来了进入调整期以来最好的时光。今年伊始,白酒的涨价潮此起彼伏,出厂价上涨、出货价上涨、供货价上涨、零售价上涨……“涨声”一片的白酒行业,热闹非凡。即使到了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白酒企业仍要抓住涨价年的尾巴,发出了涨价通知。
不管是因为包材或原材料的涨价,还是消费升级,市场驱动,抑或是厂家主导涨价,白酒的价格就这样上涨了,这也是今年酒行业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酒企自身或者是白酒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月高端白酒市场价格飙升
2月红花郎领涨次高端
3月包材、运输涨价加剧白酒产品成本压力
4月贵州醇“暴力”涨价刷新酒企涨价三观
5月白酒齐抓涨价潮谋求形象提升
6月白酒企业酝酿下半年涨价
7月水井坊全线产品提价
8月包材受限引发白酒再度涨价欲望
10月国窖1573涨价赚足行业目光
11月白酒进入今年最后涨价阶段
分析与点评:
涨价绝对是今年行业的核心关键词之一。由名酒主动掀起的涨价潮从年初一直贯穿年尾。正如多位行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元旦和春节即将到来,白酒行业将再掀涨价潮。而抓住行业红利、元旦春节等季节红利节点提升价格,符合行业发展的特征。
不过颇有意思的是,行业排名第一的茅台从年初贯穿年尾的动作却是控价,与主导或助推涨价的其他名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反应到市场端的现象是,茅台的市场零售价格一涨再涨,间接引领了高端白酒的回暖;但将价格管控定性为政治任务的茅台对炒作价格的违规经销商毫不手软,从年初的各种惩罚通知到11月秋交会的座谈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经过近一年的治价,茅台对待价格问题越来越人性化,治理价格的手段也越来越市场化,开始不断地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市场和价格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其中茅台云商的作用不小。而随着茅台治价的经验总结,也让更多的名酒企业对待自身的价格管控更加理智,纷纷通过配额制实现顺价与量价平衡。
名酒涨价来自于底气
所有的名酒在提价时都表示2016年业绩增长良好,从上市酒企今年所有的季报来看,茅五洋泸为代表的名酒企业都提前完成年度任务,这也是从2016年以来,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白酒回暖带来的利好。
如今年多次调价的郎酒,在1月15日的2017年度红花郎经销商大会上,郎酒酒透露红花郎2016年销售同比增长15%,库存减少1.3亿,其中红花郎(15)、青花郎和中高端综合增长73%。随后青花郎出厂价上涨100元,终端价格也上涨至1190元,同样源于2016年青花郎的不错表现。
五粮液也在其在调价函中指出,由于公司产能有缺口,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所以2017年市场总投放量无法满足市场上报的计划需求量。表示要继续坚持市场价格提升的目标,保证经销商利润,因此提出了涨价。有专家表示,今年,“普五”投放量全年将减少25%,厂家严格遵循“优质投放、增量溢价、违规减量”的原则下,再加上竞品留出空间、渠道低库存、合理配货模式以及市场对高端酒良好预期等种种利好因素,为“普五”在终端的再次提价创造条件。
国窖1573也在7月宣布全新价格体系时表示,上半年国窖1573已经完成了全年任务额的60%,同比增长约80%左右,而市场有消息透露,目前回款已经超过40亿。此外,剑南春、水井坊今年业绩同样喜人,都表示今年提前完成目标是大概率事件。所有一线酒企的表现都给了其涨价的底气。
低端白酒涨价源于生存压力
从去年9月开始,玻璃、原纸、瓶盖等原材料开始大面积涨价,涨幅有已高达50%,同期又出台“史上最严限超令”致使运输成本急剧提升,不仅如此,今年严格的环保督查,让玻璃、原纸、瓶盖等行业举步维艰,这些材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包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犹如“扼住”了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低档酒的咽喉。这也是今年小郎酒、毛铺苦荞酒、牛栏山、红星等低端酒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些低端酒企除了以涨价来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外,有专家表示,应借助这轮行业性涨价的契机,按照零售价倒推通路价格,用提价的方式完成渠道价格秩序整顿和产品价格张力。
涨价手段首选停货
五粮液、国窖1573、洋河、汾酒等等,在提价之前或者提价时大都选择了停货作为配套手段,停货成了涨价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