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江小白”、山寨“奔富”批量亮相春糖!到底什么催生了山寨产业链?
山寨何时休?
“江晓柏”、“将小白”、“云小白”……在春季糖酒会的西博会现场,各种模仿产品依然如往年般“狂野”。
然而被山寨的江小白并非个案,奔富、人民小酒以及其他品牌也难逃被“蹭品牌”的命运。
层出不穷的山寨,被仿冒的品牌
记者发现,在春季糖酒会西部博览城展馆,出现了多款与江小白产品“神似”的小酒,它们从名称、色彩、包装等方面简单模仿江小白:名称使用江小白的谐音或是更改一两个字、二两小瓶装、纯白底色辅以深蓝色作为点缀、小瓶上印着卡通小人和一两句文案。
举例而言,名为江晓柏的小酒,其中一款酒包装上印着“不容易的人更容易有未来”的标语;名为“将小白”的一款小酒,刻着“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还有一款叫做“刁小妹”的小酒,上面刻的标语是“明天的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就来一起喝杯酒”。在这些产品之中,还有小酒直接自称为“江苏名酒”。
今年春糖上,各类“奔富”随处可见,而且堂而皇之地进驻到西博城内场,展台内咨询和品酒的经销商络绎不绝。
记者访问了数位春糖现场的外籍人士,询问他们对于春糖上擦边球现象的看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红酒推广外籍人士告诉记者:“这里充斥着普通人难以分辨的令人存疑的红酒,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些葡萄酒和他们的分销商并没有回避人们的关注,甚至在酒店外面,我看到了大量擦边球酒和展台的广告。”
展会现场另外一位外籍人士称:“乍一看,这里的很多红酒与著名的葡萄酒品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它们带有明显的误导性,但还是在凯宾斯基酒店被自豪地展示出来。这些酒的售价从3美元到7美元不等,但是肯定不会在他们声称的高级别酒庄”。
对于擦边球酒横行的乱象,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席康认为,今年春糖的山寨奔富数量非常多,相比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擦边球行为开始进入互相竞争的阶段,尤其是体现在同类型产品的价格比拼,他表示,这种乱象的出现,深层原因还是消费者和部分经销商对于葡萄酒鉴别能力的缺乏,构成了擦边球酒的市场需求,不能忽视的是,在很多大型城市,虽然绝大多数经销商都具备葡萄酒的专业识别能力,但是不排除会有部分经销商为了短期利益铤而走险。
低门槛、高毛利催生山寨产业链
湖北一位深耕酒业多年的经销商向记者介绍,卖得好的产品一般都会被模仿,茅台、五粮液、洋河的仿品并不少,类似于“傍大款”,按照该经销商的说法,低门槛、高毛利是做山寨产品的主因,而且山寨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
为何山寨产品会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哪些人在做?山寨产品又流向了哪些地方?
某经销商直言,现在的消费者的确比较注重品牌,但在三四五线城市,并没有太多人对酒很在行,“随意性比较大”,仿冒产品的目标就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正品”的消费者,所以山寨产品是有一定的市场的,而且这个空间很大,因为它的质量和正品是两码事,成本差异性很大,做仿冒品的经销商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但能够获得不菲的利润,“做仿冒产品的,都赚了大钱”。
“绝大部分是小经销商在做”、“山寨产品的流向也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上述湖北经销商向记者坦言。
“小酒仿冒、模仿跟风,这是小酒厂一贯的操作手段,成本低,散播快。”杜志国表示,同时,杜志国在与记者交流时提到,名牌效应有着庞大的衍生层。
名牌效应衍生出来的便是山寨横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席康介绍,每年糖酒会都会有这样一些乱象,这些产品属于擦边球行为,对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有侵权之嫌,但是按照当前的法律规定,山寨并不一定直接违法。
“又现实又无奈”,广东省酒业协会会长彭洪如此阐述对山寨横行的看法。
被山寨的企业应如何应对?
“无底线”、“无素质”•、“笑笑不说话”……和假冒问题不同,对于山寨产品这么多年的市场横行,并未出现有效解决方案,而行业人士们也只能无奈地发出如此评论。
“山寨只是赚快钱,最终毁了自己企业,伤了品牌厂家。”彭洪对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经销商提出,山寨产品的横行并不能完全将责任推脱到山寨企业身上,有些消费者贪图小便宜,没有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牌产品,给了山寨产品滋生的土壤。
关于如何应对山寨企业,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当岩博酒业自身条件具备的时候,一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维权,另一方面,面对市场上的这些“李鬼”,岩博酒业不会感到惧怕,因为这些制假者没有把钱花在质量生产、团队打造、服务体系等方面,他们酒体的设计和酒体的质量无法保证。
观峰智业董事长杨永华对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以及包装、外观专利的形式维权,但维权不是简单的诉讼或者是打假,而是要让经销商、渠道商以及消费者学会辨别“李逵和李鬼”,以便自觉抵制这种擦边的现象。
酒业家 中酒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