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宁夏人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托,在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把规划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当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他们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加强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坚持酒庄酒发展模式,探索“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得到了国内外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葡萄产业已成为宁夏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近日,《华夏酒报》产区行采访组专程前往贺兰山东麓产区进行了采访、调研,并就“宁夏产区发展模式”等业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研究员赵世华。
《华夏酒报》:赵老师,宁夏产区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也很亮眼,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新兴产区,您认为这其中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政府在这个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请您谈一谈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和借鉴。
赵世华:我是看着宁夏葡萄酒产业一步一步地发展,也参与了其发展过程。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在发展路子方面摸准了中国的实际,更摸准了宁夏的实际。首先,找准了发展的路子。我们提出了酒庄酒及酒庄基地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可能在中国,宁夏是第一个提出酒庄酒发展思路的产区。
我们出台了列级酒庄的管理办法,酒庄有自建基地是必备的条件,为什么要出台这个办法?这是由于国产葡萄酒的品质,不能与世界水平对标,主要是国产酒原料与品质不稳定。为此,2012年,我们提出发展酒庄酒,把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走中高端葡萄酒之路,宁夏面积小,走规模是没有竞争力的。2013年,我们出台了列级酒庄的管理办法。围绕提升葡萄酒品质,我们实行五级制,五级最低,一级最高,两年评一次。
第二个原因是对产区立法保护。2013年,我们出台了一个产区保护条例。一个产区虽然有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但刚性的东西不多,必须要有地方人大立法。2011年,我们开始调研,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条例正式出台。这个地方立法核心就是保护产区生态环境,提出了酒庄基地一体化的问题,保证葡萄酒品质的稳定性,有污染的企业不能建在产区内。宁夏新建的酒庄必须先有基地,没基地不批建设用地。2012年之后,我们的酒庄必须先建基地,后批酒庄。这就是酒庄基地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模式。
第三个原因就是发挥风土条件的优势。我们对风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划分,这里有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初步就稳定在最适宜区进行葡萄酒产业发展。另外,因为国内的葡萄品种比较混杂,我们分三次批量引进了近40个品系、品种的葡萄苗木,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葡萄苗木引进,每次都在100万株以上,都是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品种、品系,例如,赤霞珠有五六个品系,梅鹿和霞多丽也是这样,在宁夏分得很细。这是从风土条件上确定最适宜的品种,其它如马瑟兰和马尔贝克,包括黑比诺,现阶段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的优系品种宁夏基本都有。
《华夏酒报》:引进品种苗木需要的资金是怎么解决的?
赵世华:品种苗木是公共基础,这些都由政府出资补贴,因为品种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这是基础。政府仅引进品种、繁育苗木这一项就拿了近5000万。一个产区的发展如果品种与风土不适应,品种没有选择性,基础就不牢,下一步要提升品质,创立品牌,那是不可能的。
第四个原因是引企选企。我们在引进企业方面是有选择性的,比如说,过去引进的张裕、中粮长城、轩尼诗和保乐力加等世界葡萄酒专业品牌,包括后期引进的国内原来不是这个行业的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实力。不是来空投、空转不投资,因为建基地与酒庄,需要时间与持续投入,企业没有实力不行,我们选择的都是在某些行业比较成功的企业,把在一些领域比较成功、有思路的企业家引进来做葡萄酒,形成了大中小结构比较合理的集群。他们的眼光、站位比较高,他们的资金比较雄厚,发展酒庄的起步就比较高,也带进了一些其它行业的发展经验。我们好多酒庄投资一个多亿,几千万,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请国内、国际上著名专家做指导。一批行业外创新思路比较好的企业家进入这个领域,把整个产区带动、支撑起来了,他们的认识、理念、技术、设备,包括市场的开拓都是比较独到的。
第五个原因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一个蓝图推到底,2011年做了一个规划,较早地提出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党委、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建设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人才高地,2013年成立了产区葡萄酒学院,落户宁夏大学。一个产区要提升,没有人才不行。人才没有国际视野不行,人才、技术不到位也不行。建设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人才基地,2013年7月份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首期招了100多人,三个专业,一个是营销,一个是葡萄酒工程,一个是葡萄酒文化。招生时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成立了葡萄产业发展局,根据产业、市场的发展阶段来把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措施和企业家的工作思路落地生根。为了扩大与国际上的交流,又成立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这几年,宁夏产区与国际上的交流很多,主要就是因为有了国际联合会,便于和国际上各种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交流,推介宁夏产区。以上所有的因素叠加,促成了宁夏产区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华夏酒报》:现在业内有一种说法,认为宁夏产区的发展模式已经成型,就是“建设精品酒庄,以品质取胜,参加国际大赛获奖,依靠品质和品牌赢得市场。”您作为行业内的专家,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宁夏产区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