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决定重提旧事,就是现在。
距2013年记者节还有4天,农夫山泉选择“派员进京举报《京华时报》虚假报道”。农夫山泉指出《京华时报》“捏造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持续28天以连续67个版面、76篇报道进行攻击,带有“主观恶意”,并“具有明显的预谋和组织性”,“如此规模地对一家企业的批评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绝无仅有”。
“举报”新闻在网上迅速发酵,因为又是围绕企业与媒体的“互掐”,不免让人想到不久前的陈永洲事件。陈永洲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由此而引发的争议,恐怕还没 有随《新快报》整顿而落下帷幕。今时今日,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之间的“恩怨”也还有待职能部门的进一步裁决,尚不能盖棺而定。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两件几乎并行的事件,扇动的“蝴蝶翅膀”终将要影响到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甚至,它对将来的舆论监督以及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处理上,都将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
应当承认,陈永洲事件是一起相当严重的、涉嫌新闻寻租的复杂事件。它暴露出的是两家相伴而生的同门兄弟延宕多年的激烈摩擦和恶性竞争。两败俱伤下,客观上给了诸如陈永洲这样的无良记者和中间人恶意诽谤牟取私利的机会。
新闻人应有自身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不得不指出,有的不良媒体以揭露真相为名、大张旗鼓地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实则借舆论之手谋一己之利。甚至有记者为幕后黑手指使,卷入黑色利益链的交易中。
长此以往,伤害的是矢志而成的公义和进步维艰的新闻环境。以陈永洲事件为例,此事一出,很多新闻学院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产生了动摇,更有实习生从媒体直接走人,不愿从事新闻事业。
由此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某些媒体对待白酒这个行业的“诟病”态度。我们相信,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流弊自有之。但某些媒体充斥不专业的指责,则不能让公众和行业信服。例如,某些媒体指责,“白酒企业生产环节粗放、不卫生”。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葡萄酒的生产环节是多么地“干净”。
在盛产葡萄酒的意大利,每个酒庄里都会向观众展示一个环节:把葡萄放在木桶里,请观众光脚进去踩。一堆葡萄被N双脚踩成汁后,主人从木桶底上把汁液混合物舀上来,放到一个大桶里煮一下然后简单进行过滤,主人会恭敬地请大家喝一下盛在杯子的“浑浊液体”,并告诉大家最好的葡萄酒就是用这种传统工艺酿造出来的。
当你喝的时候,你会摆脱心理障碍,认为不是在喝自己的洗脚水吗?当然会!你仍然会在晚饭时,点瓶当地的葡萄酒,喝得怡然自得。与此相同的是,在江浙地区出产的美味咸菜,江浙人一致认为,只有小孩子的脚踩出来的咸菜才香。
是的,白酒行业的不惮前进,需要多方力量的推动。对于社会公器的媒体来说,这股力量应该做的是捍卫和守护最基本的“公平正义”,是认识和理解一个行业特有的专业属性。媒体有责任和使命,为一个行业鼓与呼,同时也将因之赢得尊严和荣誉。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