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经历13年成长发展历程的综合性博览盛会,旨在为广大客商经贸合作提供高效、务实的沟通桥梁和经贸合作平台。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川东北拥有百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明珠,站在新的起点,正谋求“第三次创业”的战略机遇。即将于10月23日~27日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西博会上,“民酒”小角楼将首度携手西博会,与6万客商共睹博览盛况、共襄博览盛宴。
2013年,在经历重组改制“阵痛”后的四川远鸿小角楼迎来了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开局之年。以“第十四届西博会新闻中心首席合作伙伴”荣誉身份牵手西博会,充分展示其全新战略、全新品牌、全新理念,迈开大步转型升级。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小角楼的“W”型发展
在巴蜀大地,小角楼酒可谓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小角楼酒起源于明末清初,白衣举人吴德溥衣锦还乡,建坊于小角楼旁,名曰“小角楼作坊”,常取当地八角井酿酒以襄宾客挚友,该作坊也因盛产美酒而获“香酒坊”美誉。光绪十六年选翰林院庶吉士余坤曾题诗云“诸公荟萃小角楼,群鹤翔集大宁滩。感君亲造灵泉酒,携我同饮碧云天。”小角楼酒美名远扬。
全国解放直至改革开放期间,小角楼又先后改名“平昌白衣酒厂”、“小角楼酒厂”,并定址素有“西南水乡”之称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小角楼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小角楼的名气是喝出来的”广告语伴随着小角楼酒业的飞速发展已在巴渝两地家喻户晓,成为革命老区—巴中的骄傲。
在上世纪90年代,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小角楼一度陷入“运转无资金、产品无市场、生产无保障”的“三无”险境。如果说,1998年的“二次创业”,是小角楼起死回生转折的拐点,那么,从荣誉满载的2006年开始,小角楼资金链问题陆续爆发,就是小角楼面临的又一个生死关头。以大幅削价、直接让利、“贴牌生产”方式抢占川内三四级低端市场的战略,也为日后小角楼的品牌转型和升级之路埋下了隐患。基酒过度依赖供应商而缺乏大批量自主生产能力,产品受困于低端定位盈利薄弱,转战中高端市场的产品重新定位市场认同有限,加之1998年到2003年国企改革大潮影响等诸多因素,小角楼犹如地基不稳的擎天大厦在风雨中飘摇欲坠……
2012年1月3日,小角楼发布了挂牌转让100%股权的公告。6个月之后的7月14日,成都远鸿集团击败多家业内外大型企业,最终与小角楼成功签订了资产重组合同,实际控股70%。“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之而来的是2.4亿元的首批注入资金和后期近20亿元的陆续投入,自此开启了小角楼酒业新的历程。
在中国白酒行业进入淘汰、洗牌“拐点”的非常时期,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小角楼酒业与远鸿地产业的跨界联姻?远鸿小角楼总经理邓宏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前期市场调查和通盘考虑,远鸿集团肯定了小角楼的品牌价值,小角楼在西南地区以及江苏、深圳、北京、内蒙等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吸引了远鸿怀揣重金登门求偶。而对于小角楼,能与成都远鸿集团这一身价不菲的地产企业携手,引入强势资金流投入,在现有同级品牌中理应挺直腰板,实现华丽蜕变。
精耕细作步步为营
小角楼“第三次创业”之路
风雨过后总有彩虹。
重组后的远鸿小角楼抢抓四川“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风风火火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从内部提升产品质量和狠抓人才培养,到外部全面净化市场、梳理市场,远鸿小角楼通过苦练“内功”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现在的远鸿小角楼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旗下汇聚了国内白酒行业顶尖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团队以及覆盖全国480多个区域市场的销售网络。这不仅将小角楼拉出了前期遗留的债务漩涡,也为小角楼重塑品牌形象、拓宽市场渠道,重振旗鼓进军白酒中端市场夯实了牢固基础。
2012年8月31日,新成立不到一个月的远鸿小角楼正式投产;9月14日第一瓶小角楼特曲新产品成功下线;11月23日,召开全国新老经销商大会,300多家新老经销商汇聚一堂,“小角楼特曲10年”、“小角楼特曲20年”等新产品集体亮相;短短四个月,从新产品问世到市场营销和产业布局同步展开,远鸿小角楼就展现出了迅速发展速度和敏锐的市场应对能力。
2013年,经历重组后的远鸿小角楼初见成效。在3月份的成都春季糖酒会上,远鸿小角楼高调亮相,凭借“特曲10”、“特曲20”、“特曲”三款差异化新产品获得了省内外391家客商的青睐,签订了200份合同,现金汇款1亿元。其中,最大一笔年度合同金额达到3500万元,合同总金额达到2.8亿元,斩获颇丰。截至2013年8月,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利润达800万元,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
远鸿小角楼并没有止步于眼下的收获,而是放眼未来,通过继续开拓、延长市场战线谋求更广阔长远的发展,形成以广元-南充-巴中川东北地区为首要“战地”,以成都、重庆为“两翼”,战线覆盖河南、湖南、江苏、甘肃、东北、内蒙等川外区域的市场营销网络。汲取了“第二次创业”中由低端向高端市场转型“突变”的失败经验,远鸿小角楼深谙既要大刀阔斧又需步步为营,“三步走”发展计划勾勒出小角楼踏实务实的脚步:3年内建成年产1万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生态白酒一流品牌,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5年内投资8亿元,打造中国白酒强势品牌,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并推动公司上市;10年内累计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浓香和酱香型白酒酿造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白酒一流品牌,年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白酒领导者。
大批量的产品生产需与之配套的基酒生产能力。曾在基酒问题上吃过大亏的远鸿小角楼绝不会重蹈覆辙。10万亩的优质红粮种植基地,占地2000亩,产能过万吨的小角楼白酒文化产业园将成功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白酒文化产业园的建成将重现小角楼悠久明清文化,增强产业园旅游观光功能,更为全面实施基酒生产本地化战略正式拉启了帷幕。目前,该产业园已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成功启动。与此同时,远鸿小角楼的发展也将带动当地高粱种植、养殖业、包装业、旅游业以及白酒产业和房地产产业的共同繁荣,生动诠释了“共饮·共赢·更上层楼”的品牌价值理念。
借力西博会弄潮大西部小角楼亲民形象“更上层楼”在四川这个自古以酒香名扬天下的白酒帝国,远鸿小角楼拿什么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世界?“携手西博会这一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是最佳的选择!”总经理邓宏如是说,“今年在西博会上小试牛刀,日后,远鸿小角楼酒业将通过这一平台,在整个西部地区大展身手,昂首阔步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本届西博会上,远鸿小角楼低调地彰显了其一直高调的“亲民”理念、“亲民”路线、“亲民”行动。
做“民酒”,就要做赢得人民口碑的酒。消费者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远鸿小角楼深谙其道。明晰产品定位,做让老百姓都喜欢喝且买得起的“白酒界刚需品牌”,远鸿小角楼“亲民”系列产品闪耀登场。其中,由500毫升御酒、1000毫升御酒、3000毫升御酒,2×250毫升双支礼盒装御酒组成的新型高端“御酒”系列,有力推动了远鸿小角楼进军白酒高端市场的步伐;荣获“巴中市知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美誉的金、银角楼系列将建立新的产品体系;以“旋风150”、“特曲”、“特曲10年”、“特曲20年”等“特曲”系列作为长线和主力产品,为小角楼打好“持久战”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保留和改良的“金鑫”、“金鑫6年”、“金鑫9年”、“红色经典”等原有“金鑫”系列低端产品,为远鸿小角楼的上升发展牢牢夯实了地基。
做“民酒”,就要做保障人民健康的酒。危机的反面,就是机遇!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白酒行业难逃其祸,这正是考验一个企业是否能抵制利益诱惑,恪守行业道德的最佳时刻。远鸿小角楼始终遵守行业规则,坚守诚信经营,以生态、健康为主题,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早在去年8月份刚成立之初,远鸿小角楼就抢先一步更换了全部涉塑设施,提升了白酒检测标准。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远鸿小角楼要在强制性标准方面率各白酒厂家之首的诺言掷地有声,将一批违规经营的“黑酒”拉下悬崖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反而成为远鸿小角楼展示优质白酒产品、彰显优秀品牌价值的良机。
然而,产品安全问题只是远鸿小角楼考虑的第一步,如何在众多白酒替代品的激烈角逐中站稳脚跟,远鸿小角楼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创新”。包装设计上,引入独特“楼”元素,风格古朴典雅,融明清建筑艺术和川北特色本土风俗文化为一体,远鸿小角楼百年悠久历史与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尽藏其中。口感上,着力打造“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的川派新浓香白酒典范,由内而外塑造远鸿小角楼独特的文化气质,体现小角楼“同道共御,更上层楼”的励志文化。做“民酒”,就要做彰显民族精神的酒。自古以来,白酒业就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行业,白酒文化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百年的小角楼创业史本身就是一部讲述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勇于打拼的动人历史,商海中小角楼起起落落几番沉浮,更彰显了华夏民族逆流而上、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爱上层楼,爱上小角楼;同饮小角楼,更上一层楼”正是这种“更上层楼,天高海阔”的坚韧品质塑造了远鸿小角楼钢铁般的躯体,正是“远展鸿志,更上层楼”的高远追求促使远鸿小角楼不断自我完善,不停追求卓越。我们相信,历经几代小角楼人艰苦创业和精心呵护的远鸿小角楼酒业,终将收复失地,再造辉煌!
来源:和讯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