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已经整整五年,北川县青岛啤酒曲山镇小学,“感激山东、感谢青岛”的标语被挂在学校的外墙上,爱心与善举将这座大山深处的小镇与黄海之滨的青岛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作为灾区启动的首个启动爱心家园计划和开展长期心理援助计划的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灾后迅速组织捐款1300多万元用于灾区重建,并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捐资160万元设立心理援助专项基金,用于对北川县青啤曲山镇小学和陈家坝中、小学师生的心理援助
在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青岛啤酒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心理援助项目组再次来到青啤曲山镇小学,向优秀的学生、老师发放“青啤奖助学金”,累计已经有200名学生和40名老师获得青啤奖助学金。
项目组还给曲山镇小学图书角带来了百册的新书,建在教学楼上的开放式图书角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外界的窗口。由项目志愿者手记汇编成的《北川——我们一起走过》一书也在这个特殊的地方举行了首发式。
青岛啤酒“重塑激情 成就梦想”心理援助项目,在五年的时间里化作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爱心接力,从青岛到北川,一年年持续下去。随着青岛啤酒“十年共成长”爱心活动的启动,这场爱心接力还将翻开新的一页。
一个团队的坚守与奉献
“想飞上天 和太阳肩并肩 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 从不怕别人看见……”青啤曲山镇小学的操场上,传来了孩子们稚嫩而有力的歌声,来自青岛大学的志愿者们正在教孩子们排练六一儿童节的节目,孩子们把这首励志歌曲《我相信》演绎的让所有在场人动容。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0多名志愿者参与青岛啤酒“重塑激情 成就梦想”心理援助项目,200多人在北川进行志愿服务,他们的爱心接力陪伴孩子们走过了五年。
青岛大学的陶明达教授,作为心理援助站站长、心理服务队队长与志愿者们一起,在北川坚守了五年,“通过这五年,我们陪伴着孩子成长,感受到了他们从最初的封闭、逆反、恐惧到现在的活泼自如,跟我们的志愿者,跟青岛市民都能够良好的互动,特别是接受资助的这些学生,已经跟我们很多的市民家庭,非常融洽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这些变化,感到非常开心。”
震后初期,超过3万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涌入灾区,“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也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话。而青啤心理援助项目组首先在北川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调研采取观察、作品分析等形式,尽力不采用问卷,以避免震后初期问卷的滥用导致的不信任感,项目组认真的工作赢得了当地认可与支持。
北川县教体局局长邓勇介绍,项目组至今为陈家坝中小学、曲山镇小学及周边社区开办心理健康课600课时,心理讲座20余场;通过音乐、绘画、叙事等心理干预方式,进行700多人次的个案面询;组织了102名师生赴青岛参加心理夏令营活动,大大改善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抑郁、焦虑、压力、厌学、恐惧等消极情绪。
“我们学校没有一名师生因为心理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啤曲山镇小学校长陈勇的感受无疑最具说服力。
一个企业的责任与信念
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雄厚的资金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坚持做下去的决心,因为公益本身就是日久见人心的工程,而青岛啤酒做到了。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加速器,成长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都在按照各自对慈善和公益的理解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啤酒选择了一条同样需要长期坚守与奉献的道路。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青啤公司在开展内部受灾企业抢险救灾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累计捐助1357万元,并自发组织员工与心理疏导专家一同前往灾区,就灾后心理辅导计划的实施进行调研。
2009年3月15日,在经过前期广泛走访、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场特殊的爱心传递活动在青岛啤酒进行,以“重塑激情 成就梦想”为主题的青岛啤酒红十字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计划正式启动。心理援助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博爱温暖心灵”阶段,第二阶段为“激情塑造心灵”阶段,第三阶段为“梦想回归心灵”。
两个月后,在北川的陈家坝板房小学,心理援助工作站正式揭牌。9月,第一届心理夏令营在青岛开营。
2010年3月,第一批志愿者从青岛启程前往北川,6月,青岛啤酒追加资金,设立青岛啤酒奖(助)学金,每年资助优秀老师学生。
……
“青岛啤酒的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建一所学校、冠一个名,而是自始至终的把这种责任落实到行动当中。”青啤公司工会主席、纪委书记乔新建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之所以五年来一直坚持做这个项目,因为我们始终秉承‘人的价值永远高于物的价值,社会的责任永远高于企业价值’的责任理念。把每件事情认认真真做好,这就是青岛啤酒所倡导的理念。”
“重塑激情 成就梦想”青岛啤酒红十字四川地震心理援助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路径,以企业主导,整合公益组织、高校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有机融合到一起。
陶明达告诉记者,五年的时间,心理援助项目通过定点一个中学,两个小学,形成心理援助的‘青岛——曲山、陈家坝模式’。这 个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定点定向的服务,开展全面的心理援助,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场所,更重要的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让老师和学生融入进来,疏导缓解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发现一些需要跟踪的老师和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项目非常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用教师的心理健康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两者互动。
一场持续的爱心接力
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曾经倡议,震后灾区的心理援助应该长期持续,而当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从灾区离开后,坚守者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青岛啤酒等组织的心理援助项目是所有震后心理干预项目中坚持时间最长的,现在也只剩青岛了。其他很多项目都是过来看一下,让师生们填个调查问卷就走了,不仅没起到心理干预作用,反而是在不停地揭我们的伤疤。” 青啤曲山镇小学校长陈勇说,青岛啤酒、红十字会、青岛大学共同开展的心理援助项目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了学校很大支持,现在已经看到了成效。
不仅是学生,许多老师在地震中也失去了亲人,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心理援助项目的专家敏锐发现了这一苗头,由于青岛的专家在这呆的时间长,当地老师非常信任他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和他们说,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老师们的心理郁结得到了排解,压力也得到了释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和曲山镇小学,启动十年共成长的活动,通过青啤与孩子十年共成长,使社会更加关爱灾区的孩子。”乔新建告诉记者,对灾区孩子们持续不断地关爱,将给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青啤公司五年来在北川心理援助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其实践社会责任的宝贵财富,“未来,我们会把这种经验运用到青啤的其他实践社会责任的行动当中。”乔新建说,特别是在雅安地震灾区,在灾后第一时间,青啤公司已经捐款800万,下一步会考虑将曲山镇的模式复制到雅安灾区。
结束了在青啤曲山镇小学的活动后,青啤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心理援助专家们又收拾行囊,赶赴雅安地震灾区考察,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爱心接力将翻开新的篇章。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