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清理整顿,打着“特供”、“专供”标识的商品如今在实体店已很难见到。但在淘宝等网络销售平台上,输入“特供”关键词发现,仍有数万条宝贝搜索记录,不少商家打上“内部特供”、“军需专供”标识推销商品、公开售卖,网络仍是不法商贩违法销售特供商品的重灾区。
调查:利润大可避税催生利益链
记者最近调查发现,许多“特供”产品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而背后更是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
成本低廉收入稳定
酒瓶、酒盖、丝带、商标、酒盒、包装袋,假茅台酒配件一应俱全,再灌入自家的散酒,一瓶“特供”茅台就这样酿成了。
据了解,所谓特供商品多数是假货,生产不需要研发投入或先进设备,只需给包装印上“特供XX机关”、“专供XX国宴”等字样,不少生产商都是作坊式生产,成本低廉、收入稳定,基本“包赚不赔”。
利润巨大可以避税
其实,生产商挣的只是“小钱”,真正“挣大钱”的,是一批“扮相神秘”的销售商,他们已经织出一张巨大的“特供”销售网。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销售商基本不开店,也基本不纳税,而是采用直销和团购渠道进行。他们往往声称和某某机关部门或知名烟酒企业有特殊关系,然后层层拉关系将“特供”产品销售出去。
不按常规“出牌”的销售商们,将一瓶成本几十元的廉价“特供酒”,卖出了成百甚至上千元的“名酒价”,自然也网住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低调奢侈高调炫耀
“一瓶印有某某特供的白酒上桌,饭局的档次似乎都不一样了。”一位消费过“特供”产品的人说,自己并不在乎这个“特供”是真是假,吸引他的是“特供”产品不菲的价格以及头顶上那道神秘的“光环”。
专家认为,人们往往以享受“特供”商品为荣耀,认为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感觉自己享受到了“特权”,而不透明的“三公”开支则为“特供”消费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精明的商家正是抓住人们对权势的迷恋和制度上的漏洞,才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并牟取大量利益。
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