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品牌代言“中国梦”
核心观点:
经济强国,离不开品牌强国。没有品牌的支撑,在国际价值链上中国企业就只能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做强品牌,是目前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品牌发展之路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经济转型的“加速器”。只有从产品向品牌转型,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
孙明波从国际经济演变的角度认为,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经济之所以能百年不衰,很大程度因其拥有可口可乐、沃尔玛、苹果、微软、通用等一大批几乎遍布于各行业的世界一流品牌。
“中国梦”的内涵,不仅是经济的整体转型,更是品牌升级的集结号角。中国经济要实现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做强中国品牌无疑是助力经济转型的“加速器”。
多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之所以总是处于中低端的位置,而中国经济在转型中也总是遇到一些瓶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认可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主导权和话语权。事实上,没有品牌的支撑,中国企业就只能扮演搬运工的角色。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品牌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一个民族品牌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图腾,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中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它不是轻而易举形成的,需要时间的锻造,需要摒弃各种诱惑。这个过程,正如淘金者在万亿颗沙粒中,用筛子不断寻找、淘洗金子一样艰辛、枯燥、繁琐。
品牌需要积累,需要一种专注的战略定力,这种专注必定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时要舍弃的是既得的利益。而纵观青岛啤酒的110年,真谛就在于只为酿造好啤酒,这也正是青岛啤酒对品牌和实业的坚守。一直以来,青岛啤酒专注于做好啤酒主业,提出“不进入全球前三名,不考虑其他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都选择坚守。近十年间,多少企业一窝蜂地去分享“地产蛋糕”、“投资红利”,但青岛啤酒不为所动,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
秉承“好人酿好酒”的百年世训,青岛啤酒像雕琢和打造工艺精品一样精酿每一滴啤酒;苦练内功做强品牌,以系统力打造支撑品牌,百年归零再出发,自我转型、自我变革、自我更新,不断保持着品牌的活力和新鲜度。
离开了对理想的坚守和艰辛的付出,不可能打造出享誉世界的品牌。正是依靠对品牌的“战略定力”,依靠专注的商业气质和定力智慧,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他以青啤的实践告诉人们,品牌经济的魅力在于它所释放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于有质量的增长,其核心是在品牌战略带动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是效益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的增长,是有科技支撑和技术含量的增长,是低碳、节约和绿色的增长,更是惠及员工、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增长。
数据佐证,青岛啤酒在品牌战略的带动下,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和谐发展。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第一品牌,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世界第六大啤酒商,品牌价值631.68亿元,是全球品牌500强。2012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克格莱斯的研究成果:用10年和5%的增长两个条件,在全球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2347家上市企业中进行筛选,最后仅找到了10家公司,而青岛啤酒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公司。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