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一些名牌产品炫耀的“国宴特供”之风,到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接待专供,再到大专院校的校庆典礼,贴着各种“特供”标签的会议和活动用品几成泛滥之势。从烟、酒、茶等基本消费,再到保健品、高端礼品,甚至奢侈品,只要贴上“特供”字样的标签,原本普通的产品就身价倍增。
这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消费观念,“特供”产品助长了一种脱离群众的特权风气,而这种特别待遇恰恰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
一个小小的标签贴在原本普通的消费品之上,就有了让人另眼相看的资本,这便是“特供”自恃高人一等的病根所在。但这个有着区别效用的小标签,可不是所有产品都能贴上去的。为了谋得这个“特供”标签的使用权,一些企业不惜花费高价来取得使用权,在花费了巨大投入之后,产品供应商自然也要通过提价再赚回来。
“特供”产品并不见得其产品档次和质量有多好,消费“特供”产品却被认为代表着某种地位和身份。那些消费“特供”产品的人,要么有着公职身份,要么是单位领导。“特供”产品的消费渠道无怪乎涌向了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只有用“三公经费”这个冤大头来买单。“特供”产品成了“三公消费”的重灾区,用公款来满足这种特权意识之下的扭曲消费,必须引起警惕。
“特供”产品有着巨大的黑色利益链条,是腐蚀人心的慢性毒药。为了能搭上“特供”这趟畸形而暴利的消费渠道,一些供应商不惜各种代价去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关,权钱交易与背后腐败几乎成了“特供”的铺路石。一些领导干部正是从享受这种扭曲的特权消费开始,慢慢“变质”,丧失了党性觉悟和公仆意识。
“特供”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产物,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损害。“特供”产品不仅找不到一个名副其实的依附点,而且还涉嫌利用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变相宣传,这更涉及违法、扰乱健康的市场秩序。因此,打击和清理泛滥的特供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