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酒业动态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彩陶坊天时·名家讲坛”河南人
·首个“凤香型酒城”项目启动,传
·谱写时代华章,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劲牌:16载“阳光”护佑求学梦(
·青花汾酒30·复兴版 重新定义高
推荐文章
·美酒佳酿再聚酒城,中国沈酒热点
·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与川媒体交流
·黄河文明与酒文化渊源探索系列活
·红色遵义·神秘酱香——2020中国
·劲牌毛铺年份匠荞在汉发布
最热文章
·于谦出白酒 众筹99元/瓶起-375ml
·茅台商城官方放货实行可预约
· 安宁烧酒,源自宜宾
·高端新品枝江“楚天神韵·大师原
·2013年白酒行业三大发展特点
·今世缘推出新品“国缘V9”,价格
·“枝江印象”专卖店华晟商行隆重
·抽烟、喝酒、烫头的谦哥要出白酒
·中金再挺茅台五粮液:10年营收利
·中国酱香白酒的市场前景及应对策
旗帜广告位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09-03 08:33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编者按
  为促进葡萄酒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7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随着《规划》的发布实施,我国葡萄酒业或将迎来六大变化:葡萄种植规模化经营、优良产区受追捧、酒品分级管理治理行业乱象、龙头企业加速兼并收购、上市公司加快业绩追赶、增加科技投入设备厂商迎来利好。未来,葡萄酒企业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位、健康、具有中国风格的葡萄酒。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者饮酒习惯逐渐改变,我国酿酒工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趋势,特别是葡萄酒消费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中增长较快且较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发展快速,呈现出经济效益与产品产量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2010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到108.9万千升,工业总产值309.5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葡萄酒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指导“十二五”期间葡萄酒行业提升产业水平,保障质量安全,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特编制《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1.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2010年,我国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家。葡萄酒产量达到108.9万千升、销售收入325亿元、利税6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0.7%、217.6%、159.8%,年均分别增长25.8%、33.5%和27.0%。葡萄酒工业企业前30强产量占葡萄酒总产量的43.4%。

  2.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西北、东北、云南、黄河故道等多个葡萄酒特色产区。各产区由于土壤、气候、地貌等不同特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方式和葡萄酒产品。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产业整体上仍保持东部产区为主,西部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东部产区葡萄酒产量仍占较大比重,西部产区葡萄酒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但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山东省以37.5万千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西部产区中,甘肃、宁夏、新疆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比重分别从2005年的0.99%、0.99%、1.38%提升到2010年的1.54%、2.01%、3.07%,三省区的产量已占到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6%,比2005年增加3.2个百分点。

  3.原料保障能力提高,质量标准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加工第一车间的理念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同,2010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长城、张裕等为代表的行业骨干企业对原料保障更加重视,普遍加强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了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和酿酒葡萄品种的良种化。

     修订发布了《葡萄酒》(GB15037-2006)国家标准,对葡萄酒专业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包装、运输、贮藏等进行了规范,并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的提高。

   4.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品牌建设成果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其中,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同时,特种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市场呈现多样化格局。

     葡萄酒生产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白洋河、五女山、莫高、蓬珠、云南红、御马、华东、新天、长白山、华夏五千年等葡萄酒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依托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葡萄酒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水平,同时,在酿酒葡萄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进步明显,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品质提高。

     企业普遍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在酿酒葡萄皮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步明显,部分企业利用酿酒葡萄皮渣提取酒精、单宁等副产品,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1] [2] [3] [4] [5]




   (二)存在问题

  1.产区发展缺乏统一科学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酿酒葡萄品种缺乏特点和优势,葡萄酒产品仍以干红葡萄酒为主,干白葡萄酒产量比重偏低,其他类型葡萄酒更是缺乏。对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不足,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大部分地区缺乏对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对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自身规律的关系以及本地区合理产品结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2.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量快速增长,但原料品质及保障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拥有稳定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企业较少,企业可控原料比例较低,酿酒葡萄仍以赤霞珠等品种为主,其它品种相对缺乏,导致产品比较单一,亟需在“十二五”期间加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并对酿酒葡萄苗木培育、栽培模式、农药使用、产量控制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保障葡萄酒产品质量安全。

  3.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在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装备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葡萄酒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仍然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酒酿造微生物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对优良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葡萄酒品质控制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部分大型葡萄酒生产加工关键装备仍需进口。同时,部分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加工产能持续扩大,但种植、酿造、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葡萄酒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行业自律意识比较薄弱,标准制修订等工作也相对滞后,葡萄酒产品分级制度尚未完全推广,造成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缺乏规范。部分酒庄酒、冰酒等名不符实,消费市场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和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个别企业甚至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5.葡萄酒文化发展较为迟缓

     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但葡萄酒文化建设相对迟缓,且普及程度较低,葡萄酒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和跟风消费的现象,科学消费观念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1.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2010年,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约为7升,其中美国45升,阿根廷38升,而我国人均消费量不足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低酒精度的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将继续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2.科技支撑作用显现

     近年来,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得到高度重视,行业技术基础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多所大专院校开设葡萄酒专业,积极建立产学研联盟。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葡萄酒生产处理过程中能源损耗大大降低,葡萄酒品质进一步提高。

  3.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葡萄酒生产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延伸产业链,推进葡萄酒产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利用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等优势,加快发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同时也带动了葡萄籽油等相关产品的开发,行业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

  (二)面临挑战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在管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品质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产业基础亟待加强

     我国葡萄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产品总量不多,覆盖人群偏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酿酒葡萄品种选育、种植和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我国东部葡萄酒传统产区相对比较成熟,但酿酒葡萄品种、栽培方式等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西部产区起步相对较晚,技术、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受交通、市场等因素影响,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2.质量安全约束趋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葡萄酒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种植、酿造、贮藏、灌装的整个过程。“十一五”时期,行业内具备稳定原料基地、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葡萄酒质量安全仍存在较多隐患,亟需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原料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生产操作、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全面提高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3.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大

     “十一五”时期,国际资本利用其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我国葡萄酒市场。同时,随着葡萄酒进口关税的降低,葡萄酒进口量逐年增加,占我国葡萄酒销售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

     另外,我国葡萄酒行业还面临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上升的压力,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挑战。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苏州乐园啤酒节开幕
下一篇: 宜泸携手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
2020格鲁吉亚官方大师班巡展来了,葡萄酒大师朱利安主
2020格鲁吉亚官方大
产区溯源,“双循环”落地白酒产业关键
产区溯源,“双循环
“双循环”为东北酒带来发展契机
“双循环”为东北酒
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与川媒体交流共商川酒发展大计
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