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酒类行业面临着发展缓慢、生产萎缩、市场占有率降低的严峻形势,酒业如何健康发展、全面振兴?7月10日和11日,河北省促进酒业健康发展高层研讨会在承德召开,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酒类生产、批发企业以及酒类监管机构的80多人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为我省酒业提出发展方向。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研讨会在我省酒业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我省是酒类产销大省,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省共有酒类生产许可证企业535家,规模以上酒类企业生产白酒13.16万吨,啤酒138.38万吨,葡萄酒10.57万吨,酒精10.04万吨;白酒企业销售收入20.6亿元,税金4.24亿元,啤酒企业销售收入28.1亿元,税金5.1亿元,葡萄酒企业销售收入15.7亿元,税金2.44亿元。
近年来,虽然我省酒类行业不断发展、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但发展缓慢却是不争的事实。10年前,我省白酒产量曾位居全国前5名,但是到了2006年全国排名退至第11位;啤酒产量2000年列居全国第7位,2006年退居全国第13位,全国啤酒产量前50名的企业,我省只有蓝贝啤酒厂一家,排名第21位。“我省酒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既是本土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也有外来品牌抢占我省市场的原因。”省酒类流通协会会长吴凤鸣表示。
我省有各类酒厂近千家,其中办有生产许可证的酒厂占到53.5%,另外460多家小酒厂、小作坊无证照生产。这其中有的淡季停产,旺季则仿冒畅销酒。而《河北省酒类商品监督管理条例》只是从流通环节加强管理,生产环节长期监管不到位,产销管理脱节。这就给一些小酒厂提供了采取少报产量、低报价值、不开发票、不建账目等手段偷税的机会,而我省的大中型企业如宣化钟楼、石家庄嘉禾等每年按规定纳税几千万元,税赋不平等,为小企业低价倾销提供了条件,严重影响了合法企业的发展。
省内酒类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充满了“火药味”,低价倾销、恶性竞争非常普遍。“为争取一个‘酒店促销权’,许多厂家不惜成本,你出5000元进店费,我则出一万元店庆费。”吴凤鸣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酒店、商场、超市等向生产厂家提出了更多苛刻的要求,进店费、新品上架费、促销人员管理费、假日销售赞助费、酒店开瓶费等无奇不有,甚至有的买断酒店酒类产品销售权的费用高达18万元至20万元。更有贿赂营销、包装比秀、品牌模仿等现象,白酒业的竞争已陷入一个怪圈。啤酒市场低价倾销情况也十分严重,经省酒类流通协会对我省7个大中型啤酒企业初步测定,每瓶11度啤酒生产成本为1.27元,有些小啤酒厂平均零售价只卖到每瓶0.8元,有些省外小啤酒厂为抢占我省市场,甚至低于本地市场25%的超低价位销售。“酒比水贱”现象普遍,我省啤酒全行业亏损,产量大幅度下滑,欠税问题非常突出。“外来品牌也将战火烧到家门口,我省酒业已经处于被各路诸侯围攻的局面。”吴凤鸣介绍。
我省有证酒厂规模小、品牌不响,无力与外省酒抗衡。2006年,全省430多家有证白酒生产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年产白酒306吨,全省白酒产量仅相当于山东省的1/6,四川省的1/5;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四川五粮液集团公司的1/10,比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一个企业销售收入还少4亿元。同年我省葡萄酒产品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山东的1/5。2001年我省取消酒类专卖管理后,东北酒南下,川酒北上,鲁酒苏酒西进,晋酒内蒙古酒东突,豫酒崛起,冀酒被各路诸侯围剿,造成了目前省内近50%的国有酒厂亏损严重。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白酒香型较少,酒文化不浓,宣传力度不够外,我省国有酒厂改制相对落后也不能忽视,在省内曾经名声显赫的张家口沙城老窖酒厂,廊坊迎春酒厂、燕潮酩酒厂,邯郸丛台酒厂,邢台古顺酒厂,石家庄制酒厂,唐山曹雪芹酒厂等国有企业,从2000年开始改制,直到现在有的仍未彻底改完。邯郸丛台酒厂2000年曾被评为全国白酒20强,年利税1.3亿元,全国排名第16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省排名前10名的酒厂没有它的位置。
酒类企业内部竞争激烈,损失惨重,却忽略了与外来品牌的竞争,企业之间缺乏合力。结束单兵作战、寻求集团合作成为河北酒类企业参与新一轮竞争亟须采取的战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