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串葡萄如珠似玉,层层叠叠。葡萄成熟时节,记者来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咀子镇,醉人的葡萄香和怡人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这些葡萄怎么与咱们平时吃的巨峰葡萄不一样?”记者问道。“这些都是酒葡萄,是用来酿造高档葡萄酒的原材料,这是赤霞珠,这是双红,这是威代尔……”农民们一一向记者介绍着葡萄品种。“往年咱种葡萄多为食用,现在种葡萄是为了工业生产,咱这田园就是葡萄酒厂的第一车间。”农民接着说。
近年来,朝阳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之路,酒葡萄成为带动朝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新兴产业。
重新审视十年九旱
朝阳地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里是个气候恶劣的地方。但在葡萄种植方面,朝阳却是一块难得的宝地。朝阳地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葡萄糖份的积累和浆果的着色。近年来,朝阳市龙城区和喀左县根据域内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在试栽成功的基础上,决定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今年,喀左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并建成酒葡萄重点示范园11个;龙城区酒葡萄种植面积也突破了8000亩。包括建平等其他各县(市)区,朝阳市酒葡萄种植面积达3.5万亩。
建平县白山乡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名副其实的丘陵地区。在风调雨顺的年头,种玉米亩均收入在500元左右,遇到灾年,不但没有收成,还得搭进投入的种子化肥。为了转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现状,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党委在洼子沟村开发1000亩土地,建立了葡萄示范园,栽植酿酒葡萄。示范园由4个村民组的82户农民经营,多的栽植葡萄49亩,少的5亩。该葡萄品种为“左山”系列,亩栽近300株,亩收鲜葡萄1000公斤至1500公斤,按现价每公斤3元计算,亩年收入可达3000元至4500元,是普通玉米的7倍多。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看着四周漫山遍野的葡萄架,农民们深有感触:“以前我们这儿的山坡种的全是庄稼,山区地少、田薄,广种薄收没有收成。这几年乡里号召搞产业结构调整,山上植上了葡萄、桃等果树,现在秃山变成了花果山。
龙头牵动果满枝
葡萄酒的质量关键在葡萄。朝阳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葡萄产业的基础引起了葡萄酒商的注意,独具慧眼的吉林天池葡萄酒有限公司看中了这块宝地,该公司在朝阳市龙城区现代农业园区投资7760万元,建立了龙达葡萄酒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
龙达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冰葡萄酒填补了朝阳市乃至辽宁省葡萄酒生产领域的空白。去年9月,企业最先采摘了喀左县2005年试种的首茬结果的酒葡萄,让试种农户最先享受到了龙头企业给他们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了农民种植酒葡萄的积极性。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发展酒葡萄生产。
今年,喀左县投入近千万元扶持酒葡萄生产,采取每株苗木补贴0.4元、百亩以上配水配电等措施,引导农民栽植酿酒葡萄。目前,喀左县山咀子成为朝阳酒葡萄产业的一面旗帜,酒葡萄面积发展到1万余亩。
8月9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果酒专业委员会与朝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朝阳)葡萄与葡萄酒行业高峰论坛会”在朝阳市召开。论坛会上,国内著名葡萄酒专家对朝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加赞赏。有关专家说,朝阳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非常适宜酒葡萄生长。专家指出,朝阳市酒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不但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还为旅游观光农业留下了空间。专家的真知灼见和远见卓识,进一步坚定了朝阳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朝阳市决心利用好这块宝地,充分开发葡萄种植资源与酿酒优势,全力打造酒葡萄这一新兴产业。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