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酒业动态 > 啤酒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巨头齐聚资本市场,在高端市场玩
·金星啤酒郑州高档市场深度营销策
·肖德润:啤酒分会以服务促发展
·国潮再起,青岛啤酒1903国潮罐焕
·重庆啤酒市场格局难撼动
推荐文章
·这瓶高格调的“琥珀金”,青岛啤
·华晨宇、免饮、冠名、进社区……
·越来越淡的精酿啤酒是否穿上了新
·2012年度甘肃纳税百强:雪花黄河
·青岛啤酒年产20万吨麦芽生产基地
最热文章
·百威成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2016上海国际精酿啤酒节成功引爆
·酿酒业是否真是“一斤酒、三斤粮
· “禁酒令”未必是坏事
·2012年广东啤酒企业产量排行榜
·百威英博收购南昌啤酒
· 小众精酿啤酒收割大众市场红利-
·青岛啤酒年产20万吨麦芽生产基地
·深圳市葡萄酒行业协会“放心酒
· 小瓶酒破局大市场?
旗帜广告位
啤酒四巨头激战福建
2012-08-29 10:40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编者按:随着啤酒巨头全国化布局战略的相继实现,针对区域市场的争夺正成为彼此间竞争的关键,比如在福建,国内啤酒三巨头都手握重兵,竞相出手,而英博的加入,则又让福建市场具有了国际化竞争缩影的味道。

  2006年,福建无疑是国内啤酒市场战火最为激烈的焦点市场之一:英博收购雪津;华润雪花携手清源;燕京与惠泉积极开展“并轨”;青啤继续加速在福州、厦门、漳州三地的“直角三角形”式落地……在同一个省级市场里,国内外四大啤酒巨头纷纷派出重兵,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开了一场贴身的肉搏。
    
  ■兵临城下
    
  目前,福建市场排前三的啤酒品牌依次是雪津、惠泉和青岛啤酒,三大品牌在当地约占了80%的市场份额。雪津作为当地第一强势品牌,2005年产量达83万吨,盈利3.8亿元,其主要优势分布在闽东和闽北;惠泉2005年产量为45万吨,在闽南和闽西北略显强势。
  
  一位在福建啤酒市场经营多年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雪津、惠泉、青岛啤酒(主品牌)在福建市场比例为4:3:1,“如果要算上青岛啤酒在福建的子品牌,那么这个比例则变为4:3:2.5。”据了解,青啤在福建拥有着三大子品牌,其中定位中低端市场的大白鲨,目前在福建省单品销量第一,此外榕城、五星在一些市场也拥有着不错的销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大白鲨、榕城背后拥有青啤这棵大树,福建本土啤酒品牌背后无一例外都有外来啤酒巨头的身影:雪津背后是英博,惠泉背后是燕京,清源背后是华润雪花。
    
  事实上,啤酒巨头对于福建市场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进攻。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
   
  外来品牌入闽进程: 
    
  2001年6月    并购原福州榕城啤酒厂
   
  2001年8月    收购原漳州啤酒厂
   
  2002年5月    以1.42亿元并购厦门银城啤酒
   
  2002年9月    以2450万元收购南安惠源啤酒公司
   
  2003年7月    以3.76亿元控股惠泉啤酒
   
  2006年1月    以58.86亿元人民币取得雪津100%控股权
   
  2006年2月    以7800万元收购泉州清源85%的股权
    
  从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两点:第一,青岛、燕京、雪花以及英博,四大啤酒巨头均已经先后在福建完成了各自的布局;第二,巨头们在进入福建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并购”的方式,以当地具有一定市场份额和知度的本土品牌作为切入点。因此,在这场福建本土品牌竞争的背后,实质却是几大啤酒巨头们的正面较量。
   
  据有关数据显示,福建约有8000多万的人口,啤酒市场容量达170万千升/年,人均消费量居全国第一,而2005年福建啤酒市场的总产量约157.33万千升。一业内人士指出,从产量与市场容量数字的对比来看,福建啤酒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可以向粤东、江西、浙江等市场辐射,甚至包括台湾市场——这也是巨头们瞄准福建的重要原因。”
    
  ■四城之争
    
  福建当地有这么一种提法——“福厦漳泉”,由此表明这四个城市在福建省内的独特政治、经济地位。在这场福建啤酒大战中,这四个城市理所当然成为了巨头们激战的焦点。
   
  福州: 雪津VS青啤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年啤酒消耗量约35万吨,约占全省市场的五分之一强。有数据显示,目前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此外,对于啤酒行业来说,往往省会城市的热销品,在全省范围内都具有“消费领袖”作用,因此在众啤酒企业的眼中,抢占福建就必须攻下福州。
   
  在2000年以前,福州曾是惠泉啤酒的天下,但后来随着雪津在福建莆田、三明和江西南昌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年产能力达到90万千升,通过大量“专场”的形式强势打入福州餐饮终端,逐渐占领了福州约50%-60%的市场份额。
   
  目前,在福州与雪津拼抢最为激烈的是青岛啤酒。早在2002年,青岛啤酒在福建收购的第一家企业就选在了福州,并成立青岛啤酒(福州)有限公司。在福州生产厂,青啤投入了3000万元全套引进德国、比利时、瑞典、荷兰及美国先进的生产设备,针对雪津在福州主推的终端单瓶价格分别在4元、6元、8元的精品、纯生、天地等系列产品,相继推出了清爽、优质8°、金质9°等系列产品。
   
  2006年,青岛啤酒(福州)有限公司将厂址直接迁到了福州市郊,并针对终端发动了一轮接一轮的赠饮活动。今年3月底,青岛啤酒在福州连续开了一家鲜啤屋和一家扎啤城,搞起了新创的卖场直销模式。青岛啤酒(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述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前期三四年的调整,目前青岛啤酒在福州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5%-30%,由原来的第3位上升到了第2位。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这一比例。”
   
  记者获悉,针对青岛啤酒越来越大的攻势,目前雪津正积极着手加强对福州终端的掌控,采取以更高费用巩固其在酒楼、饭店的“专场”,加大在特定场所开展新品赠饮活动的力度。  
    
  泉州: 惠泉VS雪花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距离福州154公里,经济实力一直位列福建省第一,年啤酒消费量30万吨以上。
  
  一直以来,泉州是惠泉的大本营,惠泉的工厂就设在泉州的惠安市。自2005年以来,惠泉啤酒开始实施“大泉州战略” (所谓“大泉州”是指以泉州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以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区),通过“大泉州大纯生” 活动,大力推广惠泉大纯生啤酒,着力整合市场网络,构建以乡镇为主的扁平化核心网络,以巩固泉州这一根据地市场。与此同时,惠泉还积极推行以“福见惠泉”为主题的换标工程,并借此进行产品线整合和产品价格体系梳理。

  惠泉啤酒董事长李秉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公司实施的大泉州战略已初见成效,公司产品在泉州的市场份额已由2004年的30%左右回升到了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收购了清源啤酒后,华润雪花也将“大泉州”定为了自己的核心市场,并针对性地推出了8度超爽、9度冰爽两款啤酒。华润雪花啤酒(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捍告诉记者,雪花在“大泉州”采取了自建渠道和深度分销相结合的模式,铺市率已达到了60%,“目前,雪花啤酒福建公司的年产能为10万吨,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它提到30万吨。我们在福建市场的目标是,拿下福建20%的市场份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明年我们将在原清源啤酒的基础上扩建厂房,包括增加生产线及酿造设备,甚至不排除将来在福建再收购其他啤酒厂,或者自建新厂房的可能。”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从今年起,惠泉啤酒将继续以“大泉州战略”为基础,加大力度发展和巩固三个基地市场的占有率,以福建市场为中心,逐渐向江西、浙南、粤东地区渗透,形成以燕京惠泉公司为龙头,福鼎、抚州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而福建雪花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全力提升“雪花”作为全国性啤酒品牌在福建当地的知名度,同时加大与当地消费者形成互动。为此,从9月15日至11月30日,雪花啤酒将在大泉州开展“盖中寻宝”百万促销活动,消费者只要购买雪花啤酒8度超爽、9度冰爽促销产品,就有机会获得丰厚奖品;此外,9月22日,30名福建当地参与了“雪花啤酒勇闯天涯•开盖有奖”的中奖消费者,将从泉州出发前往九寨沟,享受为期七天的双飞之旅。“从消费者着手,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做好‘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的宣传推广——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华润雪花啤酒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在福建市场的首要目标之一。”陈捍这样表示。
    
  厦门: 群雄逐鹿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年销售啤酒12.5万吨左右。
   
  相对来说,厦门在福建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首先,由于当地缺乏强势地产品牌,导致外地品牌蜂拥而至。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雪津、惠泉、青啤三家占据着厦门啤市85%的市场份额,其中雪津占38%。在厦门市场,无论是在广告、促销还是终端销售上,随处可见雪津的身影;而厦门也是青啤大白鲨的阵地,2005年“大白鲨”被评为厦门市著名商标,并从2002年起连续四年赞助“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此外,雪花、燕京、哈啤、清源等也均在一些场所见到。而在夜总会、酒吧、酒楼等高端场所,百威、喜力、蓝带、嘉士伯、科罗娜、朝日等外资啤酒品牌都有着一定的市场。尽管在福建其他区域,夜场基本上是被雪津把持着,但在厦门,这些外资啤酒品牌的年销量在1.5万吨左右。
    
  漳州: 青啤独霸
         
  漳州下辖八县一市二区,目前年啤酒消费量约18万吨。自并购了原漳州啤酒厂后,目前漳州基本上是青岛啤酒天下,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大白鲨”为主导,“五星啤酒”为辅的产品结构。
    
  ■竞争焦点:由低向高延伸
    
  目前,福州啤酒市场存在两种价格档次:一是定位2-4元左右的中低档主流酒;二是定位在7-8元乃至更高的高档啤酒。在记者的调查中,目前在中高档酒店中,4.8元(518ML)/瓶的雪津纯生啤、5.8元/瓶(500ML)的惠泉纯生啤、5元的精装雪津等产品卖得相对不错,而在一般的餐饮店则以4元以下的各规格的惠泉、雪津以及青啤的榕城、大白鲨等产品为主。
    
  现状: 低价+促销+进店
   
  “整体上来说,福建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市场。”一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首先,市场主流消费为中低档的产品。福州啤酒经销商赵先生告诉记者,在福建的餐饮终端,几乎所有啤酒产品(包括一直在国内高档啤酒市场表现很好的百威), 60元/箱(12瓶)的价格是一个“天花板”,一旦进店后超过这个价格这个市场就很难接受,“但是,如果你一箱产品出厂价为40元,进店后卖60元,这其中利润空间就很小,经销商和终端都没有什么‘激情’。”随后,记者在福州一餐饮店老板处证实了这个说法,“除开消费者的固有习惯来看,现在福州啤酒市场竞争激烈,一瓶啤酒的利润只有0.1元左右,3元/瓶的啤酒和1元多的啤酒利润都差不多,但低价位的啤酒,资金积压少、周转也快,因此很多终端都更愿意进低价位的产品。”

 第二,销售费用高。据赵先生称,在福建,终端进店、买断专营权和促销权的情况特别普遍,福州某大酒楼就曾爆出了100万/年的天价,“不仅餐饮终端,甚至连有些夫妻店,各厂家都需通过竞标来获得其入场权。”此外,福建市场特别流行“瓶盖促销”,诸如“开盖有奖”、“再来一瓶”的方法已被福建当地的消费者视为“理所当然”,外来品牌进入福建,如果不这么做,就很难在市场上推动,“以前,曾有一个外来品牌进入福建,每瓶酒开盖就有一块钱送,最后等于这一箱酒都是白送的。”
 
   
  一业内人士指出,惠泉、雪津之所以能在福建占有大份额,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各价位、档次的产品都有,能够通过中高档产品的利润来支撑其市场费用,“但是,更多的福建啤酒企业都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变化: 激战中高端市场
   
  也许是不堪低利润率的困扰,今年7、8月间,福建啤酒市场突然出现了一场集体“涨价风波”:雪津精品每箱涨了3元左右,零售价从原来的2.8元/瓶上涨到3元/瓶;惠泉的千禧白瓶啤酒,普遍每瓶涨了0.5元;而青岛大白鲨则普遍每瓶涨0.08元。一业内人士指出,巨头们的进入已然给福建啤酒市场带来了一种大环境的变化,企业们开始从过去的追求“量”向追求“利润”逐步转变。
   
  日前,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戴永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比如英博收购雪津,虽然对当地的品牌带来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收购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从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现状来看,任何加入了外资力量的市场,其营销都是逐步走向规范化。资本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英博收购雪津后,因为有巨大的投入在先,所以扩大规模和提高盈利水平势必会成为它未来工作的两大重点。为了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雪津必须要做两件事: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的比例;二是对现有产品提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福建几大主力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列为了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雪津制定了“高档驱动”的营销策略,加大对冰啤、纯生、麦之初等中高档产品的推广力度,同时在电视广告等品牌形象宣传上,始终坚持走都市、时尚路线;福建燕京及惠泉,针对26元/箱(12瓶)的低端市场,开始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产品;福建雪花在立足主流酒市场的基础上,也开始加快开发中高档产品,10月将推出直接定位高端的“超纯精致”系列,预计终端售价在8-10元/瓶。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巨头们的介入,福建啤酒市场开始进入大品牌竞争的时代,以往单纯依靠促销占领市场的效果将越来越有限,“虽然结合地域特征进行适当营销是必要的,但随着企业们逐渐把目光移向中高档市场,未来更多的时候,竞争还是得依靠品牌优势。”
    
  ■福建市场: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竞争缩影
    
  福建啤酒市场的竞争,折射出了目前正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发生的国际化竞争的大趋势——作为国内啤酒三大巨头,青啤、华润雪花、燕京,在完成各自全国化布局的同时,不仅仅要加强彼此间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的争夺,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中已然加入了国际啤酒巨头的身影。未来,在越来越多的市场中,国内啤酒巨头与国际啤酒巨头的正面交锋,将会越来越频繁。
   
  面对福建市场,英博与国内啤酒的三巨头之间,各自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目的和态度。
    
  英博: 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近年来,英博啤酒集团一直在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整合。成功并购了雪津啤酒后,英博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英博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市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和浙江。
   
  在中国,英博一直采取收购整合的方式进行扩张,即“在保留当地品牌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导入英博管理模式、销售策略和酿造技术,通过区域市场的成长从而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优势。”因此,英博接下来在福建市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速完成采购及生产整合。
     
  有消息称,目前英博正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采购中心以节约成本,并计划在福建建立中国啤酒研发中心。此外,在英博的产品结构中,雪津将会逐步被培养成定位中高档的啤酒,为此,英博将把每年15%-20%的净销售额投入到雪津啤酒的销售中。
   
  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2006年到2007年,将是雪津与英博磨合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过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雪津在福建市场的表现。此外英博的介入,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能否适应福建当地的文化,也将成为关键的一点。
    
  华润雪花: 连片全国
   
  按照华润雪花的“官方说法”,未来福建雪花将以大泉州为根据地,进一步完善其在福建市场的布局。
   
  就在不久前,华润雪花、青岛、燕京啤酒分别公布了各自2006年的半年报数据,其中华润雪花以244.2万吨的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青啤与燕京上半年的产销量分别为227.6万吨和156.7万吨。此外,三家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3.4亿港元、57.7亿元人民币和30.2亿元人民币。事实上,早在2005年底,“雪花”就实现了全国啤酒单品销量第一,仅隔半年之后,华润雪花又实现了全国啤酒行业规模第一。面对这样一种形式,华润雪花的全国布局总战略开始发生了重大调整——从以往沿江、沿海的战略布局向全国范围内扩散,将全国连成一片。在这一大背景下,华润雪花进军福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这么“单纯”。
   
  一直以来,华润雪花的收购大多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而在整个华东和华南市场则显得相对薄弱,但这两个市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而福建正好位于这两个市场的交界处,在“连片”的思想下,福建市场对于华润雪花的重要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燕京: 提升主品牌在福建的占有率
 
   
  2006年8月底,福建惠泉发布公告称,全面接管福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下称“福建燕京”),双方从行政管理、到销售、到财务,都实行委托经营。
   
  据戴永全介绍,“福建燕京”是燕京2002年收购福建南安惠源啤酒公司后成立的,产能为10万吨,主要以生产燕京的品牌为主。2003年,燕京控股惠泉,“然而,由于缺乏一套有效整合机制,‘福建燕京’和‘惠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品牌在运作,两大品牌并未产生合力,特别是‘福建燕京’一直都处于一个亏损状态。”
   
  此次,燕京委托惠泉代行其在福建燕京中的股东权力和权利,“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惠泉在福建当地的网络优势,进一步提高燕京在福建市场的认知度。”据了解,以往燕京总部在福建每年约销售80万箱的高档产品,主要是7°、8°听装产品,实行“托管”后,燕京总部将这部分产品悉数移到惠泉厂组织生产,而惠泉也委托福建燕京生产部分“惠泉”啤酒。一业内人士指出,福建燕京与惠泉的首次“并轨”,意味着未来双方在渠道网络、材料采购、市场运营上有更深层次的整合。按照惠泉啤酒一高层的说法:“实行托管后,未来福建燕京将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未来3-5年内,燕京很有可能成为福建市场的第四支力量。”
    
  青啤: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在四大巨头中,青啤是最早进入福建市场的。早在2002年7月,青啤就在厦门成立了自己在全国的第8个事业部——青啤东南事业部,下辖福州有限公司、厦门有限公司和厦门销售有限公司。青啤实行的区域事业部管理体制,是把区域市场资源组建成一个向集团总部负责的独立实体,通过统一产供销、统一市场管理、统一财务核算,成为青岛啤酒在区域市场的策划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利润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以来,青啤全国扩展的战略已然发生了重大转变。青岛啤酒掌门人金志国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这被喻为将是青啤未来10年的商业模式。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产品销售、品牌传播和消费者体验三种竞争手段结合运用的营销模式,三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相对于啤酒业传统的工厂拉动型模式,这种市场拉动型的企业发展模式无疑更具竞争力。
   
  在这一大背景下,不久前,一直埋头“内部整合”而在市场扩张上沉寂多年的青啤再度出手:9月1日,位于青岛本部的二厂正式启动了20万千升纯生啤酒的改造扩建项目;而就在此前一周,8月31日,青啤彭城公司举行了搬迁新建40万千升工厂仪式;8月28日,青啤董事会确定在山东章丘新建40万千升生产基地的项目。据有关资料显示,仅这三个项目,总投资就高达8.36亿元,青啤因此将新增产能90万千升,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万千升。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透明标签:啤酒装饰的未来
下一篇:国内外啤酒包装花样翻新拓展市场
这瓶高格调的“琥珀金”,青岛啤酒百年之旅为何能成为
这瓶高格调的“琥珀
国潮再起,青岛啤酒1903国潮罐焕新升级,今晚8点,汪
国潮再起,青岛啤酒
重庆啤酒市场格局难撼动
重庆啤酒市场格局难
从进口啤酒风口看酒业转型趋势
从进口啤酒风口看酒